目前来看,下个月起个税起征点提到5000,以及新的累进税率,这是已经确定的。至于房贷、房租、教育养老等费用可以抵扣纳税额,并未有任何实施细则公布,真要执行的话难度相当大,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先当它不存在吧。而社保公积金按照实际工资收入缴纳,应该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有几个常识性的东西先说明一下:

1.占据了我国主流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给员工缴纳社保公积金的。一些大企业也是如此,我混过的某上市企业的基数标准是普通员工3000,经理级5000,都不到实际工资的一半。还有更夸张的,我叔是某个几百号员工的集团的高管,月薪五万,他的缴费基数就是深圳最低工资。一般来说,国企、外企以及TAB等名企会老实按照实际工资缴纳(有政府规定的上限值,一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这么财大气粗。

2.交上去的社保,有少部分医保缴费可以打到你的医保卡里用来在药店买药,因为比例较小且使用范围窄,在此不专门讨论。公积金要取出来并不难,买房租房装修治病都可以申请提取,因此可以视为你到手收入的一部分。

3.一二线城市里,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会给员工交五险一金,只是按照最低基数交;但员工的工资收入扣税是按照实际收入来扣的,一般公司不敢为员工避税。所以说只要让税务部门来收社保,该收多少一清二楚,要瞒报的难度极大。

4.绝大多数私企都是按照规定的最低比例5%为员工买公积金。最豪爽的是体制内,一般都是按上限买。

那么,新的制度实施以后,对个人和企业各有什么影响呢?对于不同收入的人来说情况不一样,在此我以深圳税前工资1万为例,计算一下(可能有少许误差,不超过1%)。深圳社保按户籍有不同档次的交法,其他城市的缴纳比例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差别不大不影响结论,希望不要在这方面抬杠。

可以看到,对于一二线城市中最常见的每月一万的薪酬水平而言,在改革前后,劳动者实际收入差别极小,对企业支出涨幅明显,增加了1900多元。一个企业雇佣一个工资一万的员工,原本需要付出的薪酬成本是10543元,现在需要12469元,增加了近五分之一。假设一个中小企业有50名员工,其平均月收入1万,那么一个月就需要增加近10万元的成本,一年就是近120万。

这两天讨论的焦点,就是增加的这近五分之一的成本,对于企业主来说是否不可承受,这个问题,每个人有各自的判断。有人觉得老板们都在闷声发大财,这点钱不算什么。有的人觉得老板本来都是苦苦支撑,再增加这么一笔支出直接就压死了。

这里不谈论中国的经济形势以及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想针对“足额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本来就是老板的义务”这个观点说几句。没错,这句话非常正确,合理合法,但世上多少合理的事情,只能存在于理论中。这么多年来,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都早已把不按实际工资而是按最低工资为基数缴纳社保公积金视为惯例,都接受了这一潜规则。由于这条潜规则涉及到的人占了社会劳动者的多数(体制内以及外企名企的工作者毕竟是少数),可以说,这个社会的薪酬、成本、物价、房价等体系本身就是建立在这条潜规则上面来运作的。

而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也是默许这条潜规则存在的(你以为政府不知道公司一个月给你发多少钱?老板可不会为了给你避税而给自己加税)。所以,当你去求职时,开出月薪一万的要求,老板自己心里有一本账,他知道按这个工资雇你,他的实际成本是10543一个月,如果他觉得划算的话,就会答应你。

但现在制度突然改了,潜规则被禁止了,老板的账不能这么算了。如果你现在去求职开出月薪一万的要求,老板知道他的实际成本是12469,这样他就要掂量一下是否值得了。如果他不想增加成本,那他会要求你把期望工资降到8000(大概计算,不要纠结太精确的数字),那你是否接受呢?

也就是说,本质上,你能拿到现在的工资,是基于“按最低工资为基数缴纳五险一金”这条潜规则的存在。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这条潜规则,每个企业都必须按照实际工资收入去缴纳,可能一开始你就谈不到这样的工资水平。或者说,如果我们把“按照实际工资收入缴纳五险一金”视为正常合理的话,你现在拿到的名义工资就是不合理的,是虚高的。

我们不要纠结于“按最低工资为基数缴纳五险一金”对不对、改革后多交的那部分钱应该由老板全力承担还是要员工降薪来平衡。关键点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环境中,目前的工资水平本来就是基于“按最低工资为基数缴纳五险一金”这条潜规则之下的充分博弈结果。现在要强行打破这个博弈规则,如果要维持劳动者的薪酬不变,则成本必须由老板来承担。如果老板无力承担,那么劳动者就必须整体降薪。

至于目前不到四十岁的劳动者,养老金多交了,对将来养老有没有好处,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悲观的。我们现在交的养老金并不是存起来用以未来自己的养老(虽然名义上是),而是用于现在的老人们的养老。所以这一块,大家都宁愿能少交就少交,最后形成一个理所当然的整体平衡——多数人都按最低基数交。但政府肯定是不愿意这样的,当人口红利衰退、社保体系压力增大的时候,向这一块动手整改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以上资料由《我的社保》APP提供,下载我的社保APP缴费查询更方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