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精準醫療:政策導向決定生死,急於求成是浪費金錢

談及精準醫療,不得不說起9月份國外發表的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把“精準醫療”推上了審判臺,指出精準醫療是泡沫。在作者看來,“精準醫療是一個吸引人的熱門概念,玩概念者,自己不能被玩弄,更不能去玩弄病人。”關於精準醫療泡沫也引起了國內的熱議。

11月19日,由貝殼社主辦的第六屆Bio4P精準醫療創新論壇暨2016中國醫健創新創業大會在杭州舉行,精準醫療未來發展的方向毋庸置疑地成爲了大會的熱點話題。臨牀醫生、企業家以及投資者的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精準醫療。

1

“精準醫學最大的風險在於政策導向”

近年來,精準醫學概念吸引了大量的資金,那麼“精準醫療泡沫說”是否對該領域的投資有影響?匯添富基金醫藥投資總監周睿說,“從投資角度來說,投資醫學是沒有風險的,因爲醫學本身就是剛性需求,真正的投資風險在於醫學技術,例如存在一些僞科學的技術,這就比較有風險。”

精準醫學符合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所以國家在大力倡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醫務部部長張繼東說,“醫學發展最大的風險是政策,一個好的政策讓醫院活下來而且能讓它發展得很好,也讓精準醫學技術發展得很好,如果政策指歪,那麼精準醫學馬上就會不行了。”

2

“精準醫療要落地,請多給一些耐心”

精準醫學熱門是因爲它存在着市場需求,病人需要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原來用於科研的技術轉化到醫院。賽默飛基因分析業務中國副總裁張焱說,“我覺得大家都要有一些耐心,無論是美國的登月計劃還是中國的精準醫學,不是1年2年的事情,它可能需要10年甚至是20年,精準醫學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最大的難點在於,精準醫學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需要藥廠、技術人員、醫生、政府等等在一起認真地考慮如何實現精準醫學的轉化,這也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挑戰。”

精準醫學真正的落地需要解決一系列的支付、倫理、醫患等問題。思路迪創始人熊磊說,“其實醫療領域的關鍵是技術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如果發現一項技術能解決實際的問題,那麼國家在政策上就會進行規範化,用這項技術來推動某個領域向前推進。行業的參與者有必要降低技術的價格,使老百姓都用得起,並且確保技術使用在正確的領域中,而不是過度誇大,不然行業會夭折。此外,在醫療行業中,對待新技術要有非常開放的態度,因爲一項新技術不可能完美,所以要給新技術一個發展的空間。”

3

“精準醫學還不能廣泛推廣”

精準醫學最終的落腳點在醫院,最終的受益者爲患者。寧波市鄞州人民醫院副院長裴仁治說,“精準醫學是未來的方向,醫院肯定要積極地支持。但是精準醫學不是在所有醫院中實施,因爲疾病條件不一樣,治療標準就不一樣,所需的技術也不一樣,因而還不能廣泛推開,不然會造成資金的浪費,給患者帶來損害。精準醫學的好處是減少不必要的治療風險,以及給患者減少費用。現在很多精準醫學沒有發展到很高水平,需要不斷地探索。我借這個機會呼籲國家推進精準醫學計劃,做更大的普及,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有效的藥物開發上,因爲一些腫瘤藥物很貴,且中國原創性的藥物很少,大多都是仿製的。”

4

未來方向:構建商業模式,建立行業標準

精準醫學行業的崛起非常地迅速,周睿說,“大量的企業玩家都躋身進來,導致了產業過熱的現象。如今大約有1600多家企業與精準醫療相關,大部分的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團隊和商業模式。一個好的精準醫學企業,我們更希望它有豐富的商業模式,掌握核心技術,在治療診斷、數據和藥物研發三個環節中構建商業模式,而不只是測序之後發一個報告給醫生。良好的商業模式也是投資界所熱衷的。”

張焱女士說,“做實驗不是成功一次就好,而是每次都要成功,所以要了解行業的真正需求,把行業標準化。有一個明確的指南才能真正地激勵有創新、踏踏實實做技術的企業存活下來,而不是存在太多同質化。我們很期待跨行業的合作,不斷建立標準。”

張繼東說,“精準醫學的發展要靠從事精準醫學的人保證他們的方向,用以人爲本的思想來保障老百姓,減輕他們的病痛,以此爲出發點,再考慮基金公司的回報,最好不要考慮馬上上市,然後拋掉去國外買房子買車子。精準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能靠天,也不能靠地,只能靠做精準醫學的人一起努力。”

備註:本文根據第六屆Bio4P精準醫療創新論壇暨2016中國醫健創新創業大會圓桌討論整理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