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祭祀文化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開始,祭祀就成爲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象徵。古人認爲,天地間有一種超越自然的神祕力量,冥冥之中操控着一切,人在大自然面前如同嬰兒弱小而無知,面對各種未知的世界和事物的威脅,顯得是束手無策,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指引方向,趨吉避凶,趨利避害。古人將這種神祕的力量視爲神明,這是中國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來。古人對鬼神既崇敬又畏懼,於是產生了祭祀活動,設置祭臺與神明對話,來表示對鬼神的敬重和企盼,以達到精神滿足。

古人認爲,“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出自《禮記·祭統》)。意思是在治理百姓的措施中,沒有比禮更要緊;禮有五種,沒有比祭祀更重要,強調祭祀是人修身立命之本。禮爲禮儀,即行爲準則。禮(繁體字禮),從示,從豊(lǐ)。從示的字一般與神(包括對神的崇拜活動和心理)有關。豊是行禮之器。豐即豐的繁體字。可見禮的本意是祭神求福。許慎《說文解字》雲“禮,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可見,人們的幸福源於神明,只有祭祀神明,方能獲得神明的恩賜。這就是古人爲何倡導“事神致福”的原因。

爲此,古人把祭祀看作與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一樣重要。《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爲表達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歷代帝王每年都在春秋兩季都舉行祭祀社稷儀式,春祭旨在祈禱先農護佑國家風調雨順,秋祭旨在感謝先農讓國家獲得豐收。千百年來雖然朝代更替不斷,但祭祀神明的傳統一直被沿襲,成爲華夏文明重要禮儀。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企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家國天下一脈相。因此祭祀不僅是國家的大事,更是百姓安居興業的大事。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令人始料未及,但時變而道不變,遵循天時地利人和的商道沒變。企業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擊敗對手,贏得勝利,江蘇周易學者楊智麟(宅吉運旺研究院)認爲,必須借鑑古人智慧,將古老的安土祭祀儀式,融入現代企業經營活動,方能事半功倍,如願以償。具體理由如下:

一是求財求福。農業是個靠天收的高風險行業,爲了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古人在每年春耕前都舉行祈年祭祀儀式。商人常在店鋪供奉武財神關公,祈求財源廣進。如今市場競爭激烈,生意難做,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着各種風險,如政策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環境風險、安全風險、法律風險、團隊風險等,稍有不慎就會遭遇滅頂之災。爲祈求生意興隆, 企業應樹立“事神致福”理念,將祭祀儀式作爲防範風險的行動自覺。如今中國企業壽命普遍很短,壽命超過150年的老字號企業不到10家。而鄰居的日本,壽命超過100年的長壽企業有2萬多家,壽命超過200年的有3000多家。差距的根因在於我們做企業急功近利,缺乏信仰以及對天地神明的敬畏之心。

《黃帝宅經》雲:宅爲人之本,居若安則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居住環境影響宅運吉凶禍福,而主宰宅運的神祇有門神、戶神、井神、竈神、宅神等五神。倘若不慎冒犯五神,就會家宅不安,災厄連連,所以動土、開工、喬遷、入宅都要舉行安土淨宅祭祀儀式,祭拜五神,保佑家宅平安,人丁興旺。而如今這種敬畏意識越來越淡,甚至完全消失,因此要想宅吉運旺,必須從安土淨宅開始。

又如,五黃煞在風水上是最大的方位煞,每年更換一個方位。五黃煞飛臨的方位都會犯五黃煞,輕者疾病,家事不和,事業不順,重者死亡、坐牢、傷殘、破大財等兇災橫禍。五黃煞所臨之處,宜靜不宜動,動則有災,小動小災,大動大災,百發百中。風水輪流轉,煞氣年年有,每年都要舉行安土祭祀儀式,化解煞氣邪氣。

太歲是一年的尊神,主宰全年的運程,素有“年中天子”之稱,掌管一年的吉凶禍福。書雲:太歲當頭有災禍,刑衝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由於太歲每年更替交換,人的運勢也會隨着太歲的變化出現不同的吉凶。因此每年都需要祭拜太歲,切莫衝犯,犯之則兇。

二是避禍消災。《太上感應篇》雲: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意思是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都是人類自己招來的;善和惡的果報,如同影子永遠跟隨着。在人們的潛意識裏,遇到官非災厄,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得罪了上天,遭遇上天懲罰,因此通過祭祀神明,祈求保佑,免受各種天災人禍之害。如古代常有的求雨儀式、祭祀山神河伯等,以及皇帝下罪己詔等,就是最好的歷史佐證。中國現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祭祀活動,就是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當時經歷十年內戰,日本侵華,國難當頭,祭祀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全國抗日奠定了基礎。

興建大廈,開工動土,搬家入宅難免侵擾主管那塊土地的各方神明,所以要先打個招呼,祭拜一下,禮多神不怪,即便在建造過程中有什麼不妥之處,相信神靈一定會寬容的。這些年楊智麟主持很多安土祭祀儀式經歷了許多詭異蹊蹺之事(也許是巧合),讓人不得不相信“事神致福”的道理真實不虛,祭祀比不祭祀效果好。楊智麟建議:動土、開業、奠基、週年慶、搬家等重大活動,一定要舉行祭祀儀式,不可缺少。至於剪綵、演出、領導講話等可有可無,充其量是個象徵性的儀式,意義不大。

三是報答恩賜。神明既能夠爲人賜福,讓美好願望變爲現實,又可以消災避禍,減輕人們生產生活中的痛苦和磨難,因此神明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佔據崇高地位。但另一方面,神明也可能對人們的某些舉動有所不滿而降禍於人,所以人們對神明又深懷敬畏感。人們用祭品來奉獻神靈,以表達人們對神靈的敬意,並對神靈的賜福和消災給予報答。因此祭祀禮儀本質上就是中國人所倡導的感恩文化。所以古人不論消災還是求福,事過之後(如農業豐收,戰爭勝利,災害停息等),爲報答神明恩賜,再一次舉行祭祀禮儀,古人稱爲報祭

如今,公司建立、商店開張、項目開工、道路通車、喬遷新址、產品上市、週年店慶等,都是值得慶賀的大喜事。爲了表達神明賜福之恩,每年舉行祭祀儀式非常必要既能涵養美德,感化員工心靈,又能傳承孝道,提升企業凝聚力,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遺憾的是,不少人好了傷疤忘了疼,在困難時想到神明,一旦災難渡過就得意忘形,把神明拋到九霄雲外,這是對神明的最大不敬,後果可想而知。當下不少優秀企業盛極而衰,曇花一現,或者企業破產倒閉,或者老闆官非坐牢,根因耐人尋味。

(作者:楊智麟,南京宅吉運旺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