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价值存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铸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为人类文明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道德经早年在西方的传播,得益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热衷和汉学的发展,大量的翻译作品涌现,西方的知识界、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老子学说的推崇。据统计,西方现行的《道德经》译本多大二十多种语言,版本多达一千一百余部。

道法自然(资料图)

道德经与名家

《道德经》富有哲理的思想,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深深影响着世界其他民族。历史上许多西方名人,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并对其留下了高度的评价:

海德格尔:“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性’、‘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的翻译与传播

《道德经》传入西方世界,始于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的拉丁文译本。随后在传播过程中,法国作为国际汉学的中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道德经》的法文译本,儒氏的译本被公认为最佳,所用的版本不仅包括标准的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还有焦竑的《老子翼》和薛蕙的《老子集解》。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835年。儒莲就翻译了另外第一个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深受西方精英的喜爱。

《道德经》英译本(资料图)

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英籍传教士湛约翰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的思辨》,这也是《道德经》的第一个英译本。

1891年,理雅各所译《道德经》作为《东方圣书 中国经典》的一部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其序言里,谈及翻译的理念:“译者速来追求忠于原著,绝不诉诸释意(意译)。释意是懒人之道,学者不为。”当然他也希望译者的语言尚不至于粗俗鄙陋,不堪视听。

1934年,亚瑟韦利的版本在伦敦出版,书名为:《道和德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内容包括:前言、导论、附录短文六篇、《道德经》译文等。该书是目前西方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版本。“其文字浅显、流畅,对原文的了解比较细微、精确。”这部英译本以王弼本作为底本,同时参照其他注本,另外加上自己少量的考证和诠释。书中附录的六篇短文,分别就老聃与道德经的写作的传说、道德经的各种中文注释本、阴阳与五行的含义、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1948年。林语堂在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的英文版的《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 tse.New York:Modem Library,1948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林以《道德经》为蓝本,重新对文本进行了构建、转译。

1963年,陈荣捷所著《老子之道:道德经》(The Way of Lao Tzu: Tao Te Ching .Wing-tist Chan,New York :Bobbs Merrill,1963.)

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教授的译本,最初于1963年出版于英格兰。1959年,企鹅图书送来一份《道德经》英文译本原稿,让刘殿爵审阅,不过这份原稿由缅甸文翻译而成,内文多有缺失,结果在刘殿爵建议下,企鹅图书没有接纳这份原稿。 翌年,企鹅图书再送来一份修订本予刘殿爵审阅,惟稿件始终是译自缅甸版的《道德经》,翻译质素未能满足他的要求,刘殿爵遂决定自行翻译,经大约五年时间在1963年翻译成《道德经》英文版。

关于道的翻译

《道德经》中,“道”字一共出现七十三次,虽形式不一,但所表之意却不尽相同。有些,是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是一种规律;有些,是人生的一种推测、指标或典范。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便是由“道”展开。其中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湛约翰将此句诠释为:“The Tau (reason) which can be tau-ed (reason)is not the Eternal Tau (Reason) ”。

道可道,非常道(资料图)

湛约翰将道翻译为:“Tau”, 其原有在引言中给出:我认为保留Tau 不译最好,一方面因为Tau是个教派——道家学派(Tauist) , 另外因为没有一个精准的单词可以与之对应。 Way、Reason 和Word 都可以用来解释它,但这个三个术语会引来异议。如果我们用词源学作为导向的话,Way最接近道,但是way来解释道太唯物主义而没法为翻译的目的服务。Reason 比Tau更倾向于指某个有意识的生命的品质或特....”

我们再细看其他几位译者的版本:

亚瑟韦利:“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刘殿爵:“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

林语堂:“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想比而言,个人更喜欢林语堂的Tao。鉴于美国韦氏词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一九八三年由Merriam-Webster Inc.出版,以及英国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 均将Tao(道)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词条收入,用来专指老子的“道”,因而可以断言,在英美两国,Tao一词早在上世界已被接受。将“道”译成Tao ,也可以规范译文,比较慎重、妥当。

汉字博大精深,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在中西交流过程中,文字起着关键作用。文化经典之间的转译,会因译者本身的学识、对语言的理解及驾驭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在上文可以看出,译者都选择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考证大量文献。如此以来,更贴近原著所要传达的哲思,更加上了在自身的理解。

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智慧的结晶,《道德经》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来源。在未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之中,希望会有更多的译本出现,而世人对《道德经》的研究,也会继续向前。文化传播之“道”,功在千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