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地球是一樣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星體。我們在地球上經常會遇到地震,有的時候是一次比較大的震動,但是有的時候確實輕微的不可察覺的力量。在月球上也是有月震存在的,那麼月震的原理是什麼呢?在檢測到的數據中,月球震動次數達到了200多次,而且檢測到的月震分了好幾層,那麼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

 

月震之謎:月球震動200多次 月震有幾層 月震的影響是什麼

  月震之謎:月球震動200多次 月震有幾層 月震的影響是什麼

  根據對阿波羅任務所採集數據的分析,研究者發現月球表面上曾發生過210次之前未曾探測到的震動。該發現爲進一步瞭解月球地質學提供了線索,並揭示了4種獨特的月震類型。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特殊的算法程序獲得了這一發現,並稱接下來還有新的發現。“這一系統被設定爲能識別出深層月震、撞擊和淺層月震,並且運行可靠。”研究者寫道。

 

月震之謎:月球震動200多次 月震有幾層 月震的影響是什麼

  月震之謎:月球震動200多次 月震有幾層 月震的影響是什麼

  研究作者寫道:“算法顯示出探測罕見事件的能力,並能標記出之前未探測到的信號結構,而新的事件類型正是我們特別關注的。”研究者還指出,月震是目前地外天體上所記錄到的事件中唯一被證實的。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介紹,月震與地球的地震活動並不一樣,它們具有不同的成因。

 

  面對阿波羅號的數據,研究團隊提出,在這裏面是否還有一些另外的月球活動未被發現呢?爲了回答這個問題,Brigitte Knapmeyer-Endrun博士和她的團隊開發出一種獨特的算法,這種算法與語音識別程序類似。當把一次月球震動的數據輸入之後,以該算法爲基礎的程序就能搜索新的數據,並識別出相似的模式。

 

  研究人員在1972年數據的一個較小的子集中運行了該程序,對此前未分類事件中的50%以上進行了歸類,並發現有超過200個事件沒有被列入此前的月球事件目錄中。研究人員稱,這一新程序可以在已有的數據中發現更多未曾被發現的事件,在“未來其他行星上進行地震學任務”時也會十分有用,包括NASA接下來將在火星上進行的“IsSight”任務。

 

  月震有4種類型,第一種是深層月震,發生在表面以下約700公里,科學家認爲是由於地球和太陽的潮汐重力而產生。第二種是隕石撞擊月球表面引起的振動。

 

  通過軟件分析,研究者發現了210次此前未曾探測到的月震,這爲進一步瞭解月球地質學提供了線索。

 

  阿波羅月面實驗裝置(ALSEP)由一系列科研儀器組成,宇航員在阿波羅11號之後的5次月球登陸任務中,都會將這些儀器放置在登陸地點。上圖顯示的是阿波羅16號的實驗裝置。ALSEP包括了多種地質學儀器,能在每次登陸地點的環境進行持續的探測,時間至少一年。雖然設計壽命只有一年(阿波羅17號的是兩年),但這些儀器最終工作了長達8年的時間。這些實驗最終在1977年9月30日由任務控制中心永久關閉。

 

  第三種是熱量月震。在度過兩週時間的月球黑夜(以及極低的溫度)之後,陽光的重新照射會使月球脆弱的外殼出現膨脹,並最終發生爆裂。最後一種是淺層月震,發生在表面以下約20到30公里處。

 

  前三種月震被認爲比較溫和,只有第四種月震能夠出現里氏震級5.5級的震動。目前對淺層月震的成因還不明瞭。據NASA的介紹,阿波羅號的地震儀都放置在月球一側表面的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因此確切的GPS位置很難確定。

 

  阿波羅11號是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陸的太空飛船,在這次任務中,人類不僅在月球表面插上了美國國旗,而且把地震儀等設備帶了上去。從1969年曆史性地登陸月球開始,在1972年的4次任務中,阿波羅號的宇航員們都在月球表面上放置了地震儀。直到這些儀器退役的1977年,它們還從月球上用無線電向地球發送回了月震數據。

 

  接下來的多年時間裏,科學家一直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他們鑑別出了1.3萬次獨立的震動,有些按里氏震級被記錄爲5.5級——在地球上這一強度足以導致建築物出現輕微損壞。

 

  更重要的是,月球不像地球一樣具有活動的構造板塊。地殼外層分裂爲厚厚的板塊,在流動的地幔上方移動。由於月球缺乏這樣的特徵,科學家認爲淺層月震可能來源於地球上無法見到的某些其他力量。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月震的相關信息。看到這樣的消息之後,原來月球不知是否存在板塊運動的,但是形成的影響與地球上還是有相似之處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