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汶川9月6日電(遊丹怡)沿着呈之字形盤旋上升的水泥路一直往上,在海拔接近1800米的地方,成片的果樹上滿滿結着紅紫色的果子。這裏是四川省汶川縣綿虒鎮半坡村的村支柱產業——青、紅脆李種植產業所在地。

半坡村地處高半山,平均海拔1600米。據半坡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峪介紹,汶川地震時,90%的房屋都垮塌了,村民們現在都搬到了山下。但是村裏種植的紅脆李都在山上,平時村民們開車上下山。

王峪說,2014年以前半坡村的農戶幾乎全部種植大櫻桃,但是大櫻桃並不適合半坡村的自然環境。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半坡村將產業發展作爲主要的增收渠道。在村兩委及縣農業局的指導下,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土地情況、土壤結構,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種植的大櫻桃果樹全部改種爲青脆李和紅脆李。

現在,全村青、紅脆李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其中掛果面積超過600畝,年產量接近80萬斤。按2.5元/斤的價格計算,實現年收入200萬元,扣除30%的成本,年純收入約140萬元,人均增收4000餘元。

據汶川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旺娜介紹,汶川地勢南低北高,氣候南溼北旱,差異明顯。汶川立足縣域南北氣候差異,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農業產業佈局,推進全域片區抱團發展、差異化發展,有效提升了農業富民帶動力。2017年,“北果”銷售3500餘萬公斤,實現收入4.2億元,帶動1萬餘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半坡村的果樹種下了,但產品品質不高是影響種植戶收入的重要原因。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在駐村農技員和農業局專家的幫助指導下,半坡村青、紅脆李質量和產量提升,羣衆種植業收入也相應提高。對村裏青、紅脆李產業的下一步發展,王峪認爲還是要提高品質:“品相好了,價格纔好,有的農戶還不理解。”

據瞭解,汶川全縣開展提質增效工程,化解扶貧產業發展風險。爲預防產業同質化、低質化風險累積,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在南北片區因地制宜提升扶貧產業質量效益。實施“北果提質增效工程”“南部低產茶園提質增效工程”,通過引進新品種並對低產果園、茶園進行全面整治,預計在產量和質量上均得到提升。以茶葉爲例,預計到2020年,全縣茶葉年產值將從現在的100萬元提升到2000萬元。(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