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巨型恐龍足跡

  四川巨型恐龍足跡

  近日,四川發現巨型恐龍足跡引發關注。在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其中一隻腳印直徑約60cm,厚度達20cm,令專家們震撼,屬恐龍足跡的重大發現。四川巨型恐龍足跡,目前很難確定是哪一類恐龍留下來的,專家組將對這一特殊足跡做進一步的鑑定。提及四川的恐龍化石,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馬門溪龍。特別是1957年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聞名世界,更是中國恐龍中最閃亮耀眼的“明星”,起到了極大的科普作用。

 

  據報道,近日,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恐龍足跡數量第三次得到刷新。記者瞭解到,繼前兩次發現500餘個恐龍足跡後,桂花鄉在小地名石廟溝、雷背、石花灣三個地點,又發現了70餘個恐龍足跡。

 

  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邢立達爲探訪恐龍足跡第三次來到桂花鄉,據邢立達介紹,此次發現含蜥腳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三類恐龍腳印。通過對腳印走向和大小的細緻勘察,發現了1億年前食草恐龍成羣活動的證據和分佈密集的中小型肉食恐龍足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足跡化石現場還出現了“龐然大物”的痕跡,其留下的腳印直徑約60cm,厚度達20cm。該腳印特別巨大,令專家們震撼,屬恐龍足跡的重大發現。“目前,尚不明確它到底是哪一類恐龍留下來的,有可能是一種很巨型的恐龍腳印,專家組將對這一特殊足跡做進一步的鑑定。”邢立達說。

 

  提到四川恐龍,不得不提馬門溪龍的發現。馬門溪龍指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化石,經科學鑑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14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

 

  馬門溪龍的第一具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省宜賓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設工地上發現。這個部份骨骸在1954年被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命名爲馬鳴溪龍。但由於研究人員的口音問題,被誤作爲馬門溪龍。因爲馬門溪龍的化石是在建設工地中出土,因此楊鍾健將模式種命名爲建設馬門溪龍。

 

  1957年, 四川省石油勘探隊在四川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的古樓山上再次發現一條巨大的馬門溪龍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館進行挖掘,僅化石就裝了40箱。然後, 經過楊鍾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爲合川馬門溪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