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接近2.6萬噸,年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900萬噸,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承受巨大壓力。

生活垃圾分類,不再是小事。對申城市民而言,更是生活方式、社會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方式的一場變革——對生活垃圾的“出路選擇”,就是你對未來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的選擇。

今天,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垃圾分類的關鍵問題,立法規範有什麼最新說法?

兩會焦點|今天審議的“管理條例”,說清垃圾分類關鍵問題

圖說:長寧區威寧小區新建的垃圾房四類垃圾投放標識明確。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

四分類

“分類的規範”表述清晰

數數申城過去20年裏想做又難做的事,垃圾分類,算一件。

2001年以來,申城生活垃圾年均增長量超過3%,2018年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900萬噸。大家心裏都清楚垃圾分類之於環保的意義,可是,有多少市民能認真分清楚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特別是幹垃圾和溼垃圾,似乎總有些“模糊地帶”。比如,菸蒂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榴蓮殼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中藥渣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幹”還是“溼”,沒有明確界定,沒有家喻戶曉。因此在過去很多年裏,垃圾分類,也就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不是“易知易行”的規則。無疑,要讓市民“規範地分類”,就要先給出“分類的規範”;地方立法若要有力推動垃圾分類,就要先清晰定義如何“四分類”。

目前,在垃圾分類的試點實踐中,“四分類”的定義很通俗。

■ 什麼是有害垃圾?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樣樣都是有害的。

■ 什麼是可回收垃圾?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織物,顯然都是適宜回收和可循環利用的。

■ 什麼是溼垃圾?容易腐爛的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中藥渣等等。

■ 什麼是幹垃圾?不容易腐爛的污損紙張、污損塑料袋、菸蒂、塵土……差不多就是除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溼垃圾以外的其他垃圾。

這樣的社區實踐,有待上升爲法定規範,讓“四分類”眉目清楚又通俗易懂。爲此,《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讓“四分類”有了明確答案——

■ 可回收物 是指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製品、廢金屬、廢織物等適宜回收、可循環利用的生活廢棄物。

■ 有害垃圾 是指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生活廢棄物。

■ 溼垃圾 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

■ 幹垃圾 即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廢棄物。

立法調研表明,“四分類”雖不完美,但約定俗成,多數市民表示認可。

未來,伴隨社會經濟發展,生活垃圾特性若隨之變化,怎麼辦?條例草案提出,爲將來預留空間,分類標準可以根據未來需求細化調整。

兩會焦點|今天審議的“管理條例”,說清垃圾分類關鍵問題

圖說:曹楊新苑小區內的垃圾分類。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

全員發動

教育基地和“公衆開放日”

“四分類”已經明確,垃圾分類要成生活新時尚。如何在全社會範圍內讓生活垃圾處置具有更高的社會認同?

立法調研表明,建立以居民區黨組織爲領導核心,居委會和村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結構,集聚區域資源、社會資源共同推進生活垃圾管理,無疑是社會治理新思路在地方立法中的折射。爲此,條例草案給出的垃圾分類社會發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基層治理:倡導將生活垃圾分類要求,納入居民公約和村規民約。

■ 社會參與:鼓勵通過積分兌換等社會化方式,促進單位和個人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良好行爲習慣;鼓勵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宣傳、示範等活動。

■ 行業參與:市循環經濟、市容環衛、物業管理、旅遊、餐飲烹飪、家政服務等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制定行業自律規範,開展行業培訓和評價,共同推進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 條例草案還專門提出:設立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基地;大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單位,應設立公衆開放日,接待社會公衆參觀。

爲何要設立教育基地,爲何要設立公衆開放日?市統計局一項專題電話調查顯示,在2000多名受訪市民中,認爲“分類處理設施不健全”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主要障礙的比例最高,約佔32%,可見,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十分緊迫。

但一種尷尬是,小到垃圾箱,大到垃圾焚燒廠,這些設施雖然都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置所必需,人人都需要,但它們卻很可能無處落地,因爲“鄰避效應”。

爲何會有“鄰避”?一方面,曾經的“技術不能”、管理粗放,讓垃圾處置地成爲“污染地”的代名詞,人人避之不及。但是,若可以讓垃圾焚燒廠變成公園,變成婚禮舉辦地,讓市民發現:智能化的垃圾焚燒,不僅讓垃圾無害化,更是源源不斷的電力資源;技術進步讓精細化的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成爲可能,“鄰避效應”便會消失。事實上,在日本、在中國臺灣,垃圾焚燒廠變身“美好所在”的案例,早已不是新聞。

兩會焦點|今天審議的“管理條例”,說清垃圾分類關鍵問題

圖說:垃圾分類。楊建正 攝

今後,如果上海有了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基地,大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單位有了法定的公衆開放日,就可以讓公衆對“垃圾”有更多更深的瞭解,推動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促進垃圾處置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同時,讓垃圾分類過程成爲科普過程,更有利於對舊觀念、舊思維、舊格局的破除,代之以新觀念、新思維、新格局。普及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是國家既定方略,關係到13億多人的生活環境改善。上海能否在這場“垃圾變革”中向國際水平看齊,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爲全國做出表率?上海是否有決心有底氣,一步步實現這場生活方式變革的終極目標?全社會發動,有你有我!

首席記者 姚麗萍

代表觀點>>

市人大代表厲明:源頭減量,溼垃圾就地資源化

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的研究結論,中國居民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是廚餘垃圾,超過60%,有的地區達到70%至80%。

如果能將生活垃圾首先進行乾溼分離,然後對溼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生活垃圾中的60%就地解決無須外運。其他城市已有成功案例。

■ 唐山萬科紅郡專門引進了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廚餘垃圾收集後,機器對其粉碎,密閉輸送至發酵機,經過高溫發酵處理8-24小時,即可把廚餘垃圾轉變爲粉末狀的天然有機肥料——每100公斤廚餘垃圾便可生產10公斤有機肥。現在這個社區的有機肥,不僅可滿足自身綠化需求,還可供其他居民區使用。

■ 上海普陀區、閔行區也有試點,推廣具備技術條件。

市人大代表丁明:按人口數量合理佈局回收網點

隨着科技飛速發展,家用廢舊電器的產生與日俱增。

建議政府出面協調相關企業,按照環保和信息安全處置的規定和要求,在各區設立廢舊電器回收站,專門從事廢舊電器的回收處置。

廢舊電器回收站可以採取以舊換新、維修保養、折價收購、付款處理等多種方式經營。政府也應對回收站和相關企業政策傾斜,財政補貼,鼓勵他們爲垃圾分類合理分類,環境保護和城市精細化管理辦好實事。同時建議——

■ 立法規定有關部門編制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 大型商場、超市、食品賣場、便利店應當設置統一的商品包裝物分類回收設施;

■ 根據居民區人口數量合理佈局資源回收網點、站點。

市人大代表張金秀:垃圾箱房應成小區必需設施

長寧區新涇鎮,景博花園、天山怡景苑等20多個小區沒有設立垃圾箱房。對沒有垃圾箱房的小區,環衛部門不負責清運。很長一段時間裏,景博花園的生活垃圾清運,是通過物業的保潔員將居民的垃圾袋集中到三輪車上,駁運至淞虹路泉口路的生活垃圾壓縮站。近年來,小區垃圾清運車輛經常被查處,物業公司經營成本劇增。小區在開發階段未設垃圾箱房,並非個案。爲此建議——

■ 立法將垃圾箱房作爲新建商品房小區的必需設施,爲正在推進的垃圾分類做好硬件準備。

■ 環衛的垃圾清運制度可否適當調整,針對個別情況特殊的小區差異化處理,確保正常清運;

■ 要適當簡化建造垃圾箱房的流程約束,儘量縮短審批時間,讓小區早日擁有垃圾箱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