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東部(這裏所說的甘肅東部,是相對於“河西走廊”而言,是指烏鞘嶺以東的甘肅地區)的廣袤土地上,有一個巨大的石窟羣分佈帶。雖然,相比河西走廊石窟羣的名氣,它們顯得低調得多,但是,在這些石窟羣的背後,隱藏着更大的祕密—它們是當時最新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產物,也是綿延了千年的“時尚藝術”。

甘肅東部石窟羣:綿延千年的“時尚藝術”

甘肅東部,包括人們熟悉的“隴中”、“隴東”和“隴南”等幾個區域,這裏的“隴”,指的是隴山(六盤山)。隴山是古代絲綢之路由陝西進入甘肅的必經地區。

不論是黃河流淌的隴中,黃土遍佈的隴東,還是高山深溝的隴南,都分佈着中國數量極爲密集的石窟羣。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石窟這種建築形式也隨之而來。

甘肅東部地處甘肅與四川、陝西、寧夏等省區的“結合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中轉站,因此,在歷史上,這裏的石窟開鑿極爲興旺。

“隴中”屬於甘肅中部地區,主要指黃河上游沿岸及周邊地區,永靖、靖遠和景泰等地,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要隘和必經之地,散落着許多石窟。其中,以永靖炳靈寺石窟的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延續時間最長。

“隴南”位於甘肅東南部,渭河上游沿岸的天水、甘谷、武山等地,在古代均屬於秦州管轄。這裏正處於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隘和咽喉之地。這裏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是麥積山石窟和拉梢寺石窟。

“隴東”是指隴山以東的慶陽、平涼兩個地區,這裏在過去是中原通往寧夏、內蒙古及河西走廊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隘。這裏石窟羣密佈,最主要的石窟是慶陽北石窟寺,它曾是隴東一帶的佛教聖地。

甘肅東部聚集了數量如此衆多的石窟羣,這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是極爲罕見的。

說到甘肅東部石窟羣,麥積山(從注:甘肅天水市往東40餘公里,就是麥積山)石窟是無法繞開的。它更是甘肅東部佛教傳播的一面“旗幟”,對周邊地區的石窟開鑿起到了示範作用。

麥積山似乎天生就是爲開鑿石窟準備的。這座由古近紀砂礫岩構成的、秦嶺西段餘脈上的孤峯,歷史上就備受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的青睞。它的形狀太奇特—羣山之中一座孤峯凸起,形如堆積的麥垛。密如蜂房的歷代洞窟,就開鑿在險峻的山崖上。

抵達麥積山,你會驚訝於這裏石窟與雕塑數量的龐大:現存窟龕221個,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200多尊。這還是歷經千餘年後殘存下來的,如果沒有遭受破壞,石窟和塑像的數量一定會更加驚人。

甘肅東部石窟羣:綿延千年的“時尚藝術”

專家指出,在農耕時代,貧窮之地是建不起石窟的,只有農業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興建石窟。石窟是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標誌,只有農耕區纔有石窟,遊牧區沒有石窟。

有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的“滋養”,甘肅東部走出了周王朝和秦王朝,說明這裏確實是文明匯聚與物質繁榮的“寶地”。

在古代,開鑿石窟這樣浩大的工程,基本都是“皇家工程”或“地方政府工程”,麥積山石窟如此,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等著名石窟莫不如此。就算有民間力量參與,也基本都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因爲有了官方“撐腰”,建造石窟的兩大必備條件—科技與藝術,才能得到保障。

說通俗一點,跟石窟有關的“科技”主要是建築工程技術,它能保證將石窟開鑿成功;“藝術”就是能保證將石窟開鑿得更具美感。

在古代,建造石窟是比蓋房子、蓋廟等更復雜的工程技術,特別是在懸崖上開鑿石窟,可以說體現了古代的“尖端科技”。古人建造石窟,使用的很多技術,現在看起來還是很“酷”。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懸崖上開鑿石窟,要用到升降設備,如滑輪、轆轤等,這些古代機械設備,就算在今天也還在使用。

在距地面10—140米的麥積山懸崖上,各種大小窟龕和摩崖造像通過縱橫交錯、上下多達14層的棧道相連,其間又點綴着多座崖閣,遠眺極爲壯觀,堪稱人類建築藝術的傑出範例。要在懸崖上建造如此複雜的石窟建築,可不是鬧着玩的,沒有相應的科技力量,根本無法辦到。

此外,在石窟建造上,地形選擇、龕窟結構、菩薩塑像的力學應用、石窟的光學應用等,這些無不體現了古人的科技水準,至今仍令人歎爲觀止。

至於說到石窟的藝術,那更是衆多專家耗費畢生都在潛心研究的事情了。單是一個敦煌莫高窟,就成就了一門專門的學問—敦煌學。麥積山石窟的藝術,也早就有了評價,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讚譽麥積山爲“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甘肅東部石窟羣:綿延千年的“時尚藝術”

其實,說到古代的科技話題,很多細節也很能說明問題,比如說,很多人容易忽視的一種物質—石窟塑像使用的“堅固劑”,其實背後大有奧祕,而且裏面的材料讓人感到震驚。

麥積山石窟選址在疏鬆的礫岩上,不宜雕刻,造像絕大部分爲泥塑。用泥塑做造像,只有中國盛行,這也是中國在世界雕塑史上的獨創。

雖經千餘年的自然剝蝕,許多塑像至今仍堅如磐石、光澤瑩潤。這裏面的奧祕其實很簡單—一種叫做“堅固劑”的物質發揮了大作用,它將塑像緊緊粘合在一起。這種堅固劑的材料說出來似乎很簡單:黏土、麻筋和沙子,同時混合有糯米汁和雞蛋清。雖說材料簡單,但混合的比例,只有最嫺熟的工匠才能掌握。讓人意外的是,糯米汁和雞蛋清這類“舌尖”上的食材,竟然是菩薩塑像的堅固劑。

可以說,麥積山泥塑能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保存1000多年,至今不少泥塑竟然堅硬如石,說明古代工匠在泥塑製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塑像的斷裂處,後人發現,泥塑的材料是以三合土爲主,另加入棉花、麻刀等植物纖維。

據元代《塑畫記》記載,古代雕塑所用的材料有“糯米、粳米、小油、黃蠟、桐油、硼砂、皁角、土布、生絹、瓦粉、鐵條等幾十種”。除了材料配比之外,製作方法也很講究,工匠們長期探索獲得的材料調配方法與塑造技巧,保證了泥塑像具有磐石般堅實、陶瓷般瑩潤的質感效果。

甘肅東部石窟羣:綿延千年的“時尚藝術”

當見到隴南石窟傳說中的“懸塑”時,你肯定會擔心它們是否會突然掉下來。所謂“懸塑”,簡單地說,就是懸空的雕塑,是倚靠在崖壁上或石窟內的某些支撐物、懸掛物上而塑造的懸空塑像。

而影塑是以泥、細沙和麥秸作材料,用泥制模具(泥範)翻制,表面經過處理,然後敷彩。通常背面粘貼於牆壁上,正面作凸起壁面較高的浮雕狀,用以襯托主像圓塑。

其實,說起雕塑藝術,麥積山石窟還有一項絕活—“薄肉塑”,這是其它任何石窟都沒有的一種雕塑形式。

在麥積山石窟第4窟龕帳上,東西向一字排開7幅飛天組圖(注:印度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爲飛天,中國道教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爲飛仙,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其中5幅飛天就是用“薄肉塑”完成的。

薄肉塑是一種“繪、塑”結合的表現手法—飛天的面部、手、腳、頸部等身體裸露部分,是採用淺浮塑的方式,而衣服、披帛、臂釧、項圈、手持的樂器以及飛天周身飛旋的流雲、花朵等其它部分,則是採用繪畫形式。用“薄肉塑”塑造的飛天,既展現出壁畫裏飛天的那種輕盈、飄逸、靈動,又保持着雕塑一定的體量感,具有肌膚飽滿、柔軟的質感。

單單雕塑,就有如此多的藝術表現方式,可以說,在石窟裏,藝術找到了最佳的表演“舞臺”,它在這裏算是“嗨”翻了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