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無人貨架短短半年吸金超30億元人民幣。美團點評系、阿里系紛紛站在了資本旋渦中心。

  風散,空蕩蕩的貨架、稀拉拉的團隊,一地雞毛等待收拾。果小美、猩便利、便利蜂等都在講述新的資本故事——以封閉式智能貨櫃代替開放式貨架。

  舊瓶裝了新酒,但新酒難裝也未必好喝。6000~8000元的高昂貨櫃成本,只賣零食飲品回本週期或達50個月,不到30%的商品毛利……等待他們的依舊是一條不太順暢的路。

  扎堆轉型催生了另一門產業—智能貨櫃研發商。哈哈零售宣佈訂單過2萬,摩小超訂單1萬左右。他們的背後又是諸如星星、澳柯瑪等保鮮櫃生產廠家。

  辦公室貨櫃的故事還未塵埃落定,誰又會是最大贏家?

遲來的小高潮

  首次採訪,樊偉(哈哈零售創始人)和鉛筆道約在了晚上十一點。這是一次遲來的採訪,比原定的時間晚了近3個小時。一晚上兩個會,樊偉的聲音中略帶疲憊,但思路並沒被一天的忙碌攪亂。

  2016年12月,Amazon Go的出現讓零售行業嗅到了變革的氣息。2017年年初,樊偉入局智能貨櫃,他表示,“很多同行都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半路出來的架最先得了本的芳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市場上至少有超過50個玩家入場,僅僅半年內湧入的資金超過30億元人民幣。  

  這或多或少讓智能貨櫃的融資之路變緩。去年11月,鉛筆道發佈的題爲《無人零售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盤點》報告中指出176家無人零售行業企業的信息內,智能貨櫃的創業者爲51%,融資僅佔30%。相比之下無人貨架創業者佔比21%,其融資額度卻爲46%。 

  皇帝的新衣被拆穿後,無人貨架迎來了低潮。裁員、轉型、封倉、公關戰……噩耗接二連三。時值三月,行業卻迎來寒冬。像一場接力賽,創業者們圍繞着中國1億多辦公室白領展開了瘋狂賽跑。如今,無人貨架把接力棒傳給了智能貨櫃。 

  理性,智能創業者迎來一波小高潮。5月3日,哈哈零售宣佈獲得由易津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5月14日,魔盒CITYBOX也稱獲上億元B+輪融資。一位該入行1年的創業者告訴鉛筆道,自己項目的新一輪融資也即將敲定。  

  樊偉早就感受到資本的熱情。今年過完年後,他陸陸續續見了100多個投資人,“每天忙不過來,甚至有些投資人都來不及聊”。  

  即便一年融資3次,他依然覺得賽道不夠火。“最近投資人開始真的投一些錢進來,但到現在也不是特別多。除了我們、深蘭、魔盒CITYBOX,其他的融錢的也不多。” 

  忙碌似乎是創業者的主旋律。無人貨櫃研發商張亮近幾日的行程安排得很緊,“我最近接單比較多,還有很多客戶,(採訪)最早也要週末”。業務量的爆發,讓他抽不出哪怕20分鐘的採訪時間。 

舊瓶新酒,新酒難喝

  舊瓶裝了新酒,無人貨架開始講述新的故事——以封閉式貨櫃代替開放式貨架。  

  轉型的路上不乏戰友。2018年1月,七隻考拉稱正業務調整將推出第二代智能櫃;3月初便利蜂無人貨架宣佈升級爲智能貨櫃,而果小美、猩便利也有意入局。 

  解決貨損後,起碼可以自圓其說,但現實可能更殘酷。鉛筆道記者從中百協會了解到智能貨櫃最初因爲價格原因,市場比較冷。因此,很多廠家都在升級迭代,最初的幾萬塊一臺,如今均價6000~8000元。 

  這個價格,在辦公室場景下,想要以智能貨櫃代替無人貨架,依然有點兒高。鉛筆道粗略算了一筆賬,在不計算場地費用,單個貨櫃流水2200元/月(按照過往辦公室貨架平均值),毛利30%,電費100元/月,運營成本500元/月的情況下,6000元的貨櫃想要收回成本要50個月,也就是4年多。 

  回本週期始人蔣海炳早就料到的。他在接受品途網採訪時就表示,現在最基礎的單門智能貨櫃的成本在7500元,將如此高成本的設備放在辦公室場景,硬件成本兩年內很難收回來。 

  蘇寧易購鮑俊偉也曾在公開場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設備的成本必須要控制在2000到3000元,如果超過這個成本則很難賺錢,因爲補貨和運營成本至少在20%以上,且商品的毛利做不到30%。 

  一切都在加速,4年的回本週期,讓原本自圓其說的商業模式遭到質疑。某FA內部人員表示,“回本週期幾個月的生意,還可以做,一年的話有點兒長哦。” 

  神祕盒子創始人夏語頗爲剋制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那還不如傳統餐飲的生意,傳統餐飲做得好的話也就半年~1年收回成本。

  如此看來,無人貨架的新故事似乎沒那麼出彩。 

“生意還是有得做”

  但對智能貨櫃玩家來說,這是難得的尋求突圍的機會。 

  魔盒CITYBOX創始人沈博煒篤定地認爲:100%確定模式可行。他給出了魔盒的數據,“從現在來看,我們選擇200人以上的企業,一天的營業額最少500元,最好能達到900甚至1000元。”回本週期短則6~8個月,長則12~16個月。

  不止賣零食,貨櫃因爲有冷藏保鮮功能,還可售賣酸奶、牛奶、生鮮水果盒飯等。“每個公司特性不一樣,場景不同,人員不同,結構不同,銷售的商品不同。” 

  在一位新零售行人眼中,生意是有得做,主要看什麼。“設想一下,保鮮櫃裏每天放着打包好的早餐(就像711的早點套餐一個包子一個雞蛋一杯豆漿),掃碼開門就可以拿一份走,關門自動結算。”

  同時,樓上的貨櫃是樓下便利店的延伸。“就近的便利店負責運營,他們可以及時供貨,賣不完的也可以及時撤走,樓上樓下打通,下樓排隊都省了。”有投資人對此提出反駁。“樓下就有便利店,我爲什麼還要在貨櫃買呢?而且看上去並不乾淨。” 

  此外,點位的選擇是一門學問。兔子商城和魔盒均表示學校是一個不錯的場景,日流水最高近千元。而除去學校,哈哈零售和兔子商城共同給出了一個新的場景:工廠。

  走出辦公室,其他場景依然有想象空間。“旁邊沒有競品,是他獨家的,”在神祕盒子創始人夏語眼中,這樣的點位依然優質。而工廠恰好位列其中。

  智能櫃可以零距離到消者眼前,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需求。但在一位新零售投資人眼中,這樣的近距離完全沒有必要。“在寫字樓裏大堂的位置,一個或者兩個機器就能夠覆蓋整棟樓的人羣,完全沒必要再把它分散的各個公司裏去。如果說非要再去分散的話。你放的別人家裏的冰箱裏面不是離用戶最近嘛?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去切分到那麼細的單元。”

  衆說紛紜,新的模式故事也在等待被驗證。

誰真實地賺到了錢?

  倘若貨櫃的成本降低,回本是否更容易?

  魔盒創始人沈博煒表示,6000元存在的壓縮空間已經不大。“我們的成本要9000呢,考慮到實際使用壽命,效率,客戶的體驗,包括外形的美觀度等,成本上暫時還沒有下來。” 

  壓縮價格或許不是魔盒努力的方向。“從目前來看呢,設備的發展不是制約我們最重要的因素,最本質的還是運營,不要太糾結於成本,你壓得再低,也未必能獲得市場份額。” 

  但想要快速擴張,依舊離不開硬件的量“無論如何從樣機到小批量投放到量產,這是一個非常長的投放過程”,沈博煒表示。 

  因此,智能櫃的售異常火4月28日,僅僅兩天的展會時間,哈哈零售的訂單數已經破千。如今,哈哈零售宣佈累計簽下了2萬臺的訂單。他曾一度享受到先行者的紅利,“很多也出不了貨,之前市場上只有我們有貨”。 

  紅利並不是一家獨享。摩小超聯合創始人陳警表示,“肯定不止1000單,10000(單)差不多”,語氣中抑制不住的興奮。 

  一個無需驗證的答案是將是這場接力裏真實賺的。或許是生產保鮮櫃的廠家,比如星星,比如澳柯瑪。因爲大部分智能貨櫃都是直接採購保鮮櫃改造而來。 

  這樣的情況一如曾經風風火火的共享單車。蜂擁而上的跟風創業者們搞活了自行車廠家,搞死了自己,留下待還的供應商欠款和馬路上落滿灰塵的單車屍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