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1日電 爲期一個月的第四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19日開幕。作爲本次雙年展重頭戲之一的“城市精神的管窺”——藝術在蘇州的傳承與重塑專題論壇也在當日舉行。中外藝術家從探討藝術與城市的關係出發,分享藝術發展對於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立足中國社會的變革,從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出發,建言獻策,重塑蘇州的城市藝術。

如何重塑蘇州藝術?

“我們知道有三個著名的名詞‘蘇樣’ 、‘蘇式’、 ‘蘇意’這三個價值標準,三種規範,只有談到蘇州建築的時候,談到蘇州工藝的時候,談到蘇州繪畫的時候,才能用到這些詞,可見蘇州當年的文化是如此發達。” 中國畫家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報》總編張曉凌說:“歷史上,蘇州早已形成形態齊全,形成大的文化體。”

但今天,蘇州是一個“兩極化”的城市,一方面,它以自身的經濟增長清晰地標誌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另一方面,它只能以文化遺產而非以當代文化的方式維繫自己的文化顏面。

張曉凌坦言,以傳承爲基礎重塑蘇州文化,重塑蘇州藝術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他從威尼斯、卡塞爾和金澤,這三個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闡述了城市如何在藝術光芒的照耀下而復興。

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以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發展爲核心,構建具有當代價值的蘇州美術形態?張曉凌認爲,深厚的文化資源、衆多的文化名人、良好的文化設施、曾經完美的藝術生態,這都是蘇州創造令人矚目的當代文化與藝術的資本。

“背靠傳統,面向世界”

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用一個“好”字來解讀金雞湖雙年展開幕式。

李磊說,這個“好”當中其實有一個特點,就是藝術深深的嵌入到這個城市的肌體裏面,成爲爲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服務的一種手段。同時,因爲有了這樣一種文化的嵌入,使得這座城市更加的滋潤。

李磊以《中國抽象藝術的精神繼承》爲題梳理了抽象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他說: “近十幾年或者今天我們回過來看比較成熟的抽象藝術家,他們靠的是什麼?簡單歸納:背靠傳統,面向世界。”

“傳統既是我們的根,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的偉大的資源。”但李磊指出,如果我們不能把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現代性的轉換,不能做一個當代性的轉換,不能以創造性的發揮, 那麼我們這些資源可能僅僅是博物館的一些文物,所以今天我們要進行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

抽象藝術與城市有沒有關係?在李磊看來,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對抽象藝術沒有基本的認識,沒有表達的能力,城市的建設將不堪入目。

“爲什麼在我們城市規劃和實施過程當中碰到很多的問題,是因爲我們缺少對視覺的抽象理解。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這些圖式,如果把它抽象出來進行歸類、分析、整理,反過來再投入到新的建設和生活當中的時候,那麼我們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會非常地清晰,我們的傳承會非常地有力。”

藝術怎樣吸引公衆?

第四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開幕式的背景是一件有趣的作品。觀衆穿越其間在裏面看到外部的世界,在外部也可以看到內部的世界,這是東西方的穿越,也是一個時空的穿越。

這是設計展“創造•起源”中的一件作品,Marc Forne就是其策展人。

Marc Fornes是法國的藝術家,他還是國際著名建築師,他的作品形式介於藝術與建築領域之間,在公共空間藝術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

“公衆藝術不只是在空間之中樹立建築或者藝術形象,更是把公共空間的體驗轉化成非常獨一無二的藝術體驗。”在Marc Fornes看來,公共空間藝術不是暫時的作品,每次去都有不同的體驗,都會發現不同的內容。“我們使用各種方式慢慢越來越接近公衆,讓藝術越來越接近公衆,也讓越來越多人瞭解藝術,去吸引更多的公衆。”

Marc Fornes強調,今天的藝術應該考慮怎樣吸引更多的公衆關注,去引發人們的好奇。社交媒體是新的科學形式,常常被藝術家用來檢測或者觀測藝術的特徵。藝術家可以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來對於自己的設計進行觀察,從而更好的瞭解公共空間和公共藝術的設計。

從傳統中尋找能量

何爲有緣?就是不期而遇,就是初見反覺“舊相識”,就是百讀不厭,就是“不思量,自難忘”。

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與蘇州恐怕就是這般的有緣了。此次,他爲蘇州金雞湖雙年展帶來的是“自-滄浪亭”當代藝術展。該展以滄浪亭爲引,以滄浪亭所歸屬的古典園林精神爲起點,探索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和生活美學,從傳統的中國文脈中挖掘出全新的當代藝術表達。

“自•滄浪亭”是“自”系列在金雞湖美術館的第二次展覽,首次爲“自•牡丹亭”系列展覽。本屆繪畫展延續“自•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概念。

吳洪亮在表示,無論是“自•牡丹亭”還是“自•滄浪亭”都希望以展覽的方式回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中尋找能量,爲當下的文化生態,乃至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標識。

吳洪亮強調,所有的當代都從傳統走來,對過往的再發現就是新的,甚至是具有未來感的。 “復興”的價值正在於此。

論壇最後,全國政協常委、國際著名雕塑家、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金雞湖雙年展學術總主持吳爲山作了總結性發言。他認爲, 城市公共文化建設,要強調城市的主旋律,即城市精神的整體導向和城市的定位,要塑造每個城市不同的個性,使人們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當中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傳統,各美其美,達到命運的共同,生命的不同。(周建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