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南北方小年都有哪些不同?

南方的小年比北方的要晚一天,这是因为中国南北方的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听老人说北方和南方分裂的时候,北方一般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年,而南方则是晚一天了。所以历代以来慢慢的形成这样的习俗,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的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时间还有一些不一样,例如鄱阳湖地区,以及一些沿湖地区的住船的老百姓,他们过小年更加晚一些,因为他们保留的是船家的传统,所以他们的小年是定在腊月二十五,比南方和北方都要晚一些。

为什么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这些你知道吗?

【北方人】

北方人过小年的讲究其实很多,现在来说北方人过小年晚上必须有的一个食品是炸糕,比如西安就有一种名小吃叫做泡泡炸糕,吃起来十分的松脆绵软,小年的时候吃,是步步高,甜蜜蜜的寓意,这点是北方人独有的一些生活习俗了。

【南方人】

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一样,南方人主要是小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和北方的差不多,但是食品不一样。同时南方还要喝一碗汤,一般是丸子汤,表示小年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的意思,这也是南方的一个特点。

中国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真的不一样,只是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相互融合,所以现在的小年大家是南北通吃,不同这是好事情,说明中国人越来越开放,思想越来越包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这才是过小年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为啥南北的小年会相差一天?

民俗专家表示,清朝中期之前,小年祭祀多选择在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清朝官方祭祀的影响。

【1】

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江玉祥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

【2】

然而到了清朝,为了节省开支,皇帝会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神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自此开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区别。又由于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可以说,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气的影响。

【3】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中国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真的不一样,只是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相互融合,所以现在的小年大家是南北通吃,不同这是好事情,说明中国人越来越开放,思想越来越包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这才是过小年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总之,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人将灶神视为一家之主,民间便有小年“祭灶神”的习俗。

你家里过小年都有什么习俗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给我们留言交流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