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的概念是由王树民先生十六年前正式提出的,并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来论证虞朝的存在性,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那便是传说中的“虞”

五帝时代——英雄纪元

因为我们所习惯的是“夏商周”的概念,所以觉得这种观点很过于“激进”,就好像突然发现了发现了未知的世界一样让人难以想象。

但是在很久之前“虞夏商周”的朝代划分几乎是常识性的存在。在古书中记载史伯之言: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而在战国末期的史书中更记载了“虞”所持续的时期是:

“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

其实更准确的讲,虞朝就是“五帝”时代。也就是从黄帝到帝舜这一时期。这个时期对五帝的名号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记录。

自近代以来顾颉刚为代表的这些疑古学者一直在批判,认定这个谱系是战国学者把各大家族不同祖先生拉硬扯到一堂。并且指出如果黄帝是第一代的话,那么帝尧就是第三代,帝舜是另外一支,从高阳下来的,属于第九代,大禹这一支也是高阳下来的,属于第五代。难道帝舜的辈分居然比后来的大禹还低?

而这种质疑说明了顾颉刚等寒门出身的勤奋学者对贵族社会的毫无概念。因为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古人早婚,周文王十五岁生周武王

所以只要漫长的祖宗血脉传承不断,过不了几个世纪,同一家族之间的辈分和自然就和年龄之间会拉很大。

而太史公在记录五帝谱系时更是滴水不漏。

这个谱系肯定是非常可靠的 。因为在有文字之前,先民们就是靠着口耳相传才将历史一代代传承下去。对此徐中舒先生曾经说举出一个例子,彝族的酋长们通常可以将几十代的祖先的名号自豪的背出来。而现代的韩国两班宗家的子弟也可以将家谱倒背如流。而太史公所采用料是由战国文字书写的古老史料,皆未遭秦火,故而可信度很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