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根源,一城老酒。晋商大业,良心典藏。

猫儿岭古墓群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古墓葬密集地分布在南北长2700米,东西宽1500米的范围内。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

历年来,猫儿岭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以战国时墓葬最多。这一地区的战国墓葬,形制大多为土坑坚穴墓。基坑都比较深,有深四、五米的,也有深八、九米的。这些葬具、棺椁都已腐朽,出土的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

2007年6月9日,山西省文物局通报了十起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警示案例,希望通过公布这些案例,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其中第一起就是“榆次市猫儿岭古墓葬损毁事件”——

1983年,原榆次市政府在拓通猫儿岭公路、建设十里长街工程中,未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动用大型机械盲目施工,使235座古墓葬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恶劣影响。

长子县崇庆寺彩塑佛像被盗案。1991年12月,犯罪分子刘文忠纠集赵福锁等人,两次盗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崇庆寺彩塑头像12尊,损毁塑像3尊。公安机关迅速破获此案,主犯刘文忠被判死刑,被盗文物全部追回。

灵石县资寿寺佛头被盗案。1993年12月,以李全才为首的4名犯罪分子,翻墙窜入灵石县资寿寺,盗割彩塑佛头18尊,走私到境外。该案侦破后,犯罪分子全部被判刑,被盗佛头由台湾陈永泰先生花巨资购回,捐献给资寿寺。

今年六月中下旬,晋中市考古所对外宣布:为配合“东都小区”的建设工程,考古所对项目占地700余平方米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27座,墓葬年代从战国时期至西汉初期以及明清时期,其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和土洞室墓3种,共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石器、骨器、料器等各类器物240余件(套)。

M22出土陶器组合

M12出土陶盖罐

M14出土四山纹铜镜

M14出土蜻蜓眼料珠

M14出土双龙形骨带钩

M9出土全兽形铜带钩

M14出土琵琶形铁带钩

M14出土铜布币

M16出土铜刀币

鉴于考古遗存的不可再生性,在墓葬的发掘清理工作中,考古人员除通过文字记录、线图绘制、影像拍摄等传统方法记录墓葬资料外,还对整个墓地及所有墓葬运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生成三维模型、正射影像图等数字成果,全面记录墓葬空间信息,以期最大程度地反映墓葬原貌。

M13三维建模效果图

实际上,正如前述警示案例所讲,省市区考古工作者从1984年6月就开始在该墓葬群挖掘,已发掘出古墓160多座,出土文物计有1700余件。

该墓葬群时间跨度2000多年,从战国时期到清代时期的墓葬均有出现,是我省现存的时代序列较完整、时间跨度较长的墓葬群之一。在中国文物界不仅因案而著名,同时也以“产出”著称!

(猫儿岭墓葬群出土的铜印玺。晋中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猫儿岭墓葬群位于榆次东北部的丘陵地点,从1957年开始,山西省文管会就曾在此进行过测定,地下埋藏有上起战国,下迄明清的墓葬,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这个地方就是丧葬区,而且是古人眼中的“风水宝地”。该墓葬群以战国时墓葬居多,墓葬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墓。基坑都比较深,有深四五米的,也有深八九米的。这些葬具、棺椁都已腐朽,出土的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此次考古发掘为该墓葬群增添了新的“成员”,用更加详实的出土文物如实地反映了榆次地区2000年来的社会发展史。

今年发掘区墓葬全景图俯拍图如上,这些表面上不起眼的黄土地面,掀起“盖头”来后,往往是是连外国人也瞩目的文物,我们为晋中有此而自豪,我们该为后代留下些东西。

原任省文物局局长施联秀说,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损毁历史文化遗存、改变文化遗产环境风貌、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性开发等现象依然存在,希望通过那些警示案例,能够使全社会引以为戒,为文物保护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考古工作者介绍,目前猫儿岭墓葬群内,还有大量的古墓尚待发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