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影从。两年后,大秦帝国土崩瓦解,伴随着秦王子婴向沛公刘邦献出了象征皇权的玉玺和符节,秦国已成往事。

统一只持续了15年,短的甚至不足于一个婴儿成长到可以从军。所以,对于分裂和战乱持续了几百年的华夏大地来说,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那短暂的统一只是变态,而分裂才是常态。

事实也是这样,秦亡以后的将近一百年里,包括楚汉相争风云际会之时的各路枭雄、汉朝建立之后的诸多帝国精英在内的许多人意识不到时代已经变了,然后他们就不幸地成了封建制的殉葬者。

项羽干过许多残暴的事儿:杀降、屠城、杀死义帝、纵火咸阳。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导致了项羽的败亡,但秦帝国灭亡之后的角逐中,项羽出局的根本性因素还在于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

杀降?秦末的其他各路势力都有小规模的杀降记录不说,只有项羽用绝对武力的威慑获得了二十万秦军战俘;上一次有人有这个数量级的俘获,还要追溯到长平之战时的武安君白起。白起可是坑杀了四十万呢!

屠城?别人不提,史书里明白无误地记着,刘邦也干过这种事儿。

杀死义帝?朱元璋在即将荡平南方的时候,将义军共主韩林儿沉了湖;因此甚至可以说,项羽杀死义帝,可算得上帮了刘邦的大忙呢!

纵火咸阳?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时候,一把火烧了旧朝宫殿的不计其数,为什么到了项羽这里就成了残暴的罪证?

项羽凶残吗?凶残极了!在我的心里,甚至认为他简直是嗜血的魔鬼,他不失败天理不容。

但我仍然不认为是他的凶残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他大封诸侯,恢复了原有的六国不说,另外在灭秦的过程中获得了分蛋糕资格的人,也分别划出一块儿土地来封了王。

然而,李斯和始皇帝设计出的中央集权制度就像是释放了一只魔鬼。皇帝——有史以来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者,这太诱人了!

项羽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而放弃了追逐,但总有人会想要重新获得者至高无上的权力。

刘邦就是那个人。

刘邦和他的手下,在分蛋糕时,被压缩在了汉中一隅。刘邦不服气,这就是刘邦出兵的理由,但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即便是把三秦和咸阳一起封给刘邦,他一样会不满意,他仍然要出兵。

夺取最高权力的那颗种子,早在看到始皇帝巡游车队时就种下了,他还留下了“大丈夫生当如此”为证呢!

话说,项羽也见到了始皇帝的巡游车队,也发出了令叔父项梁胆战心惊的豪言壮语——吾将取而代之。但等到终于拥有了主宰天下的权力时,他却忽然退缩了。

在这件事儿上,刘邦和项羽就像两个读书人,读的是一样的书,能读出什么境界来,就要看各人禀赋了。

刘邦和项羽四年大战,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帝国。

这四年里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儿:韩信崛起了。

韩信是决定战局的那个人,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攻克三秦。汉军出函谷关东进之后,刘邦派遣韩信渡河北上,韩信势如破竹,灭赵降燕伐代,旬月之间已将河北收入囊中。

这时候有两个纵横家,一个叫郦食其,一个叫蒯彻。郦食其被刘邦派去游说齐国归降汉王,齐王已经被说动,准备择日归降。刘邦在对齐国的攻略上表现出了大战略家的狠辣手腕,在派出游说使者的同时,韩信也已整装待发集河北数十万众南下攻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但刘邦没料到,出于他的无意,却出于韩信的有意,郦食其丢了性命。韩信得知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已经拿下齐国,不禁大怒,蒯彻在边上煽风点火说,将军只知有灭齐之命,不知有劝降之事。于是韩信下令进军,齐国富强,但齐国没有韩信,很快被攻灭,在这之前杀死郦食其时间总是够的。

在刘邦和项羽杀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刘邦派使者请求韩信帅军南下助阵,蒯彻又说话了,鼎足三分,将军不想吗?韩信此时还深感刘邦知遇之恩,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在刘邦答应封他为齐王之后就帅军出发了。

项羽覆灭之后,刘邦开始对韩信下手,但是是一步步来的,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前,韩信一直有造反的资本和机会,蒯彻也从未停止怂恿。韩信有过狐疑,但韩信最根本的态度还是“我功大,汉王必不负我”。韩信最后,被吕雉设计杀掉了,死于妇人之手,那时节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楚汉相争到韩信被杀的这段时间里,韩信也没有意识到刘邦将会搬开他通向至尊皇权路上的所有绊脚石:在项羽死之前,项羽是最大的那块儿;在项羽死后,韩信自己就是最大的那块儿。而郦食其、蒯彻这些自以为是的纵横家们,不过是搂草顺带打着的兔子,他们同样停留在战国思维里,区别是他们的分量要小得多。

与韩信下场相类的还有英布和彭越,两个同样不可小觑的异姓诸侯王。皇权很是缺乏安全感。

收拾了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异姓王之后,刘邦可以放心了。到这时候,似乎刘邦在秦末汉初的博弈中拥有强大的超前预知能力——那陈旧不合时宜的战国思维完全没有影响到他。

然而果真如此吗?刘邦对于治理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国家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例子倒有——秦帝国二世而亡。刘邦选择了大封宗室子弟为王,然后这些藩王们拥有开府募兵、铸币、征收赋税等权力,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咋一看与周朝那些分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刘邦只能做到这样了,他渐渐老死了。多年后,“七国之乱”掀起的半壁涂炭仿佛在嘲笑着另一个时空里刘邦的老迈不合时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