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影從。兩年後,大秦帝國土崩瓦解,伴隨着秦王子嬰向沛公劉邦獻出了象徵皇權的玉璽和符節,秦國已成往事。

統一隻持續了15年,短的甚至不足於一個嬰兒成長到可以從軍。所以,對於分裂和戰亂持續了幾百年的華夏大地來說,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那短暫的統一隻是變態,而分裂纔是常態。

事實也是這樣,秦亡以後的將近一百年裏,包括楚漢相爭風雲際會之時的各路梟雄、漢朝建立之後的諸多帝國精英在內的許多人意識不到時代已經變了,然後他們就不幸地成了封建制的殉葬者。

項羽幹過許多殘暴的事兒:殺降、屠城、殺死義帝、縱火咸陽。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導致了項羽的敗亡,但秦帝國滅亡之後的角逐中,項羽出局的根本性因素還在於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

殺降?秦末的其他各路勢力都有小規模的殺降記錄不說,只有項羽用絕對武力的威懾獲得了二十萬秦軍戰俘;上一次有人有這個數量級的俘獲,還要追溯到長平之戰時的武安君白起。白起可是坑殺了四十萬呢!

屠城?別人不提,史書裏明白無誤地記着,劉邦也幹過這種事兒。

殺死義帝?朱元璋在即將蕩平南方的時候,將義軍共主韓林兒沉了湖;因此甚至可以說,項羽殺死義帝,可算得上幫了劉邦的大忙呢!

縱火咸陽?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時候,一把火燒了舊朝宮殿的不計其數,爲什麼到了項羽這裏就成了殘暴的罪證?

項羽兇殘嗎?兇殘極了!在我的心裏,甚至認爲他簡直是嗜血的魔鬼,他不失敗天理不容。

但我仍然不認爲是他的兇殘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他大封諸侯,恢復了原有的六國不說,另外在滅秦的過程中獲得了分蛋糕資格的人,也分別劃出一塊兒土地來封了王。

然而,李斯和始皇帝設計出的中央集權制度就像是釋放了一隻魔鬼。皇帝——有史以來最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者,這太誘人了!

項羽由於他個人的原因而放棄了追逐,但總有人會想要重新獲得者至高無上的權力。

劉邦就是那個人。

劉邦和他的手下,在分蛋糕時,被壓縮在了漢中一隅。劉邦不服氣,這就是劉邦出兵的理由,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即便是把三秦和咸陽一起封給劉邦,他一樣會不滿意,他仍然要出兵。

奪取最高權力的那顆種子,早在看到始皇帝巡遊車隊時就種下了,他還留下了“大丈夫生當如此”爲證呢!

話說,項羽也見到了始皇帝的巡遊車隊,也發出了令叔父項梁膽戰心驚的豪言壯語——吾將取而代之。但等到終於擁有了主宰天下的權力時,他卻忽然退縮了。

在這件事兒上,劉邦和項羽就像兩個讀書人,讀的是一樣的書,能讀出什麼境界來,就要看各人稟賦了。

劉邦和項羽四年大戰,項羽戰敗,劉邦建立了漢帝國。

這四年裏發生了另外一件事兒:韓信崛起了。

韓信是決定戰局的那個人,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攻克三秦。漢軍出函谷關東進之後,劉邦派遣韓信渡河北上,韓信勢如破竹,滅趙降燕伐代,旬月之間已將河北收入囊中。

這時候有兩個縱橫家,一個叫酈食其,一個叫蒯徹。酈食其被劉邦派去遊說齊國歸降漢王,齊王已經被說動,準備擇日歸降。劉邦在對齊國的攻略上表現出了大戰略家的狠辣手腕,在派出遊說使者的同時,韓信也已整裝待發集河北數十萬衆南下攻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但劉邦沒料到,出於他的無意,卻出於韓信的有意,酈食其丟了性命。韓信得知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已經拿下齊國,不禁大怒,蒯徹在邊上煽風點火說,將軍只知有滅齊之命,不知有勸降之事。於是韓信下令進軍,齊國富強,但齊國沒有韓信,很快被攻滅,在這之前殺死酈食其時間總是夠的。

在劉邦和項羽殺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劉邦派使者請求韓信帥軍南下助陣,蒯徹又說話了,鼎足三分,將軍不想嗎?韓信此時還深感劉邦知遇之恩,沒有聽從蒯徹的建議,在劉邦答應封他爲齊王之後就帥軍出發了。

項羽覆滅之後,劉邦開始對韓信下手,但是是一步步來的,在被貶爲淮陰侯之前,韓信一直有造反的資本和機會,蒯徹也從未停止慫恿。韓信有過狐疑,但韓信最根本的態度還是“我功大,漢王必不負我”。韓信最後,被呂雉設計殺掉了,死於婦人之手,那時節已經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了。

楚漢相爭到韓信被殺的這段時間裏,韓信也沒有意識到劉邦將會搬開他通向至尊皇權路上的所有絆腳石:在項羽死之前,項羽是最大的那塊兒;在項羽死後,韓信自己就是最大的那塊兒。而酈食其、蒯徹這些自以爲是的縱橫家們,不過是摟草順帶打着的兔子,他們同樣停留在戰國思維裏,區別是他們的分量要小得多。

與韓信下場相類的還有英布和彭越,兩個同樣不可小覷的異姓諸侯王。皇權很是缺乏安全感。

收拾了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的異姓王之後,劉邦可以放心了。到這時候,似乎劉邦在秦末漢初的博弈中擁有強大的超前預知能力——那陳舊不合時宜的戰國思維完全沒有影響到他。

然而果真如此嗎?劉邦對於治理一個大一統的集權國家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失敗的例子倒有——秦帝國二世而亡。劉邦選擇了大封宗室子弟爲王,然後這些藩王們擁有開府募兵、鑄幣、徵收賦稅等權力,儼然一個個獨立王國,咋一看與周朝那些分封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劉邦只能做到這樣了,他漸漸老死了。多年後,“七國之亂”掀起的半壁塗炭彷彿在嘲笑着另一個時空裏劉邦的老邁不合時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