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開考。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爲1031萬(不含高職擴招補報名人數)。教育部稱,將實施多項舉措,維護考試安全、治理考試環境、整肅考風考紀,保障考試順利進行。

有一些輿論拿今年的高考人數和2008年的1050萬做比較。而其實,與10年前相比,高考已經大不相同。2008年當年的高考升學率,只有5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23.3%,而今年,加上高職擴招,我國各地的平均高考錄取率可超過85%,同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後,高考已經不再“一考定終身”,社會輿論也要轉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傳統觀念,讓高考迴歸平常。

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可從兩個方面看。一是考生的高考選擇,已經逐漸變得多元。除統一普通高考招生之外,還有分類高考(知識+技能的技能型高考),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體”綜合素質評價錄取;除選擇國內高考之外,部分有條件的學生還可選擇境外高校,包括香港地區的高校和國外大學,近年來,認可我國高考成績的國外大學也越來越多,爲學生申請國外大學創造便利;除6月7、8日的集中統一考試之外,實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還給考生提供了多次考試機會,如外語科目可以考兩次,選擇最好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另外,我國高考也早在20年前,就取消高考報名的年齡、婚否限制,因此,一次考試不成功,還可選擇復讀、多次參加高考,10多年前,我國高考考生中,有約15%是復讀生,近年來,隨着高考錄取率提高,以及志願填報方式的改革,復讀生有所減少。

二是高考後的學業發展與職業發展,並非就由所上大學而決定。當前,我國社會還存在比較濃郁的“名校情結”,這是高考升學率快到90%,可不少家長依舊有高考焦慮的原因。但“名校效應”其實被誇大了,也影響了很多學生的成長、成才。有一些人認爲只要考上名校,就前程似錦,不需要再繼續努力,靠名校文憑就可走天下,而這是完全錯誤的。隨着我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考上名校不努力學習,照樣可能會被淘汰。從高校招生的規模看,高考考進名校的只是少數,絕大多數會被非名校的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錄取,而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獲得比名校畢業生更好的職業發展和事業發展的,不在少數。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對人才的評價,必然會從看學歷,到看能力,還以追求學歷來規劃高考升學和未來學業發展,最終會侷限自己的發展。

當然,也必須承認,由於我國高校錄取學生,主要就用一次統一考試的分數錄取,而且,我國2000多所高校辦學質量也參差不齊,社會還把高等學校分爲三六九等,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用人時,還有學歷歧視,因此,一次考試決定學歷高低、決定未來發展的“一考定終身”觀念,還在很多人心目中存在。我國從2014年起開始進行的新高考改革,提出的改革目標之一,就是打破“一考定終身”。

要進一步打破“一考定終身”,需要三方面努力。首先,高考改革除擴大學生的科目選擇權、考試選擇權之外,應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這就把統一高考真正變爲評價考試,作爲學校評價、錄取學生的一方面指標,就如國外大學認可我國高考成績,是把高考成績作爲評價學生的指標之一。

其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所有大學必須實行“嚴出”培養、管理,包括名校的“嚴進嚴出”和一般院校的“寬進嚴出”。只有大學嚴格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真正體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價值,不然,高等教育普及化,只是向社會輸送有大學學歷的人,而非有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我國要清理將教育和學校等級化的做法。今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職業教育作爲一個類型教育,以及新高考改革中,各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就是這方面的好的做法。還要進一步清理等級化、歧視性政策,給所有類型的高等教育(包括非全日制高等繼續教育)、不同的學校平等的發展空間,由此拓寬受教育者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