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意永嘉|楠溪古韻: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再到整體美

9月6日《溫州都市報》——“鄉村振興 溫州姿態專題永嘉專版

金名片

永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智慧的永嘉人在楠溪江畔世代耕耘,依託“八山一水一分田”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永嘉耕讀文化。今天,98萬永嘉人民以良好的山水生態爲基礎,以鄉村振興戰略爲旗幟,正走在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圓夢道路上。

今年以來,永嘉縣委、縣政府牢牢遵循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部署,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委《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爲依託,以“標明基本路徑、突出核心動力、明晰重要抓手”爲着力點,堅持走永嘉特色發展之路,高標準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

嶼北古村 徐欣荷/攝

截至6月底,楠溪古韻示範帶累計完成投資3.114億元,投資綜合完成率爲95.9%,全市第一,亮點項目建設完成率爲95.08%,全市第一……

漂亮數據背後有很多美麗的故事。

作爲溫州北大門,永嘉巖坦有着華東第一大鎮之稱,擁有最多中國景觀村落。這片“水長而美”、古韻“飄香”之地,素來有着溫州“後花園”的美譽。這是永嘉最寶貴的戰略資源,也是永嘉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沿着楠溪江一路向北,三百里碧水古村,到處是火熱的場景,這是永嘉匠心打造楠溪古韻示範帶,擘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現實。

楠溪源頭田園綜合體作爲全市唯一的省級田園綜合體創建試點,永嘉上下用“想幹、敢幹、能幹、會幹”的精氣神,走出了“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鄉村振興之路。

舴艋舟  李江弟/攝

4月25日,楠溪古韻示範帶嶼北古村鄉村振興畫面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6月18日,舴艋舟競渡活動三上央視新聞頻道,並登上央視《新聞聯播》片尾,總時長達10分鐘,中新社等300多家主流媒體網站刊播、轉載。

事實上,楠溪古韻示範帶的建設是永嘉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永嘉通過打造“巖坦楠溪古韻示範帶”“鶴盛山水詩畫示範帶”和“大若巖養生福地示範帶”等1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緊密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間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積極融入溫州西部生態休閒產業帶建設戰略佈局,牢固樹立精品意識、統籌意識和責任意識,推動“一處美”向“一片美”再到“整體美”的轉變。

8月28-30日,省委書記車俊在永嘉源頭村和嶼北村等地考察時,對當地依託優勢資源、文化等資源優勢,分別在舴艋舟項目開發、古村落保護開發等方面走出新路子,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鄉村振興要牢牢抓住組織振興這個關鍵,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突出特色、精準施策,鼓勵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把鄉村打造成乾淨美麗、各具韻味、富有活力的家園。

永嘉鄉村振興,靠什麼贏得省委書記的點贊?究竟有何獨到之處?

1

詩情畫意“點綴”楠溪上、中、下游

“留住綠水青山,守住淡淡鄉愁。”秀美的風光、傳統農耕場景,蘊藏着從古至今的鄉村美好意蘊。而一方舴艋舟,載的是千年船工文化的復興。

對於年過花甲的老船工金可紅而言,能夠在有生之年再度撐起舴艋舟,泛舟楠溪之上,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

金魚/攝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筆下詩情畫意的舴艋舟,在楠溪江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連接着楠溪江與外界,承載着楠溪江人的鄉愁,更是難捨的文化符號。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永嘉縣啓動了“舴艋舟復活”工程,尋找老匠人,復興傳統工藝,挖掘船工文化、傳承楠溪船歌,公開徵集舴艋舟命名,6月份舉行舴艋舟上水儀式,開展舴艋舟競渡活動,被央視新聞一天連播三次進行過專題報道,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復活舴艋舟,永嘉還有更深層次的想法,就是用舴艋舟串聯楠溪江沿岸的巖坦鎮14個村莊,在水路上勾勒起一條楠溪古韻鄉村振興示範帶。

在這條示範帶上,花漫源頭、嶼北古村、嘉納莊園等亮點遍佈楠溪上下,爭奇鬥豔,爲98萬永嘉人的“母親河”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花漫源頭”畫卷徐徐展開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蘇軾心中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源頭村緩緩展開。

“源頭花漫處、踏石問輕舟”,源頭村的別緻和小資,盡顯於這村口的“十字小詩”。這裏是悠悠三百里楠溪的水上運輸第一埠,“源遠舴艋舟,從此開頭遊”,故名源頭。如今,源頭人又以“花漫源頭”的詩境,打造出了三朵“鄉村振興”之花。

源頭村  陳勝豪/攝

第一朵,浪漫唯美“產業之花”。源頭村坐擁一條花街、十餘戶花院、二百畝的花海。漫步於300米花街,盤桓於美麗庭院,徜徉於百畝花海,遠眺見山,近聽聞水,在花木環伺中,享受楠溪江的舒適愜意。

第二朵,漫山遍野“生態之花”。曾是環境髒亂典型的源頭村,在村黨委的帶領下,猛藥去痾,潔化序化,制定“一改、二提、三拆、四化、五清、六個一”工作流程,5天時間便整治小屋132間,騰出面積多達2447.2平方米,實現髒亂差到白潔美的生態文明蝶變。

第三朵,漫無止境“黨建之花”。爲進一步突出鄉村振興黨建引領,錘鍊紅色頭雁,永嘉縣先試先行,在源頭村建立楠溪源頭田園綜合體聯合黨委,進一步完善點上的軟硬件建設,並建立黨員羣衆義工隊、牽頭將清潔鄉村的規定細化納入村規民約中,創建了源頭村的黨建品牌。

源頭村  陳勝豪/攝

三花齊放,“幸福之花”綻放在源頭村民心裏。作爲“舴艋舟”故鄉,源頭村還建起舴艋舟文化館。文化館位於源頭村花街盡頭,館內陳列大量文物、圖片和模型,系統展示舴艋舟的歷史與傳承。館內以時間爲序放置的舊時舴艋舟模型和物件,講述着1928年以來楠溪江水上運輸的故事。源頭村還做起舴艋舟航線起點的文章,一系列相關的產業佈局正在謀劃中。

“整村置換”故事娓娓道來

嶼北古村

從源頭村乘坐舴艋舟順流而下,便來到了有着“一門三進士,父子兩尚書”之稱的嶼北古村。

嶼北村手握“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最美古村落”等諸多金字招牌,村內保存着45座完整的古式四合院建築。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居民生活和老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導致該村建設停滯不前。

如何做到既保護好古村文化,又讓村民的生活有奔頭,是擺在黨委政府面前一道繞不開的結。爲此,永嘉縣在全省首創“整村置換”開發模式,建“新村”換“舊村”,和上海世貿集團合作,這成爲探索政府、村民、村集體和企業四方共贏的古村振興樣板工程。計劃建成面積5平方公里的集古村復活、文化影視、多彩森林、創意田園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巖坦牌匾館   陳勝豪/攝

目前,嶼北村仕學堂等兩座文化展館已對外開放,完成了以“館、玩、喫、戲、夜、住、節”七字爲主題的嶼北村旅遊策劃提升方案。匾額博物館、祖師爺博物館等六大展覽中心正有序建設中,93幢、566套唐宋風格的安置房將於2019年年底全部交付使用。

“整村置換”開發模式爲嶼北古村帶來全新面貌,也帶許多益處。抓住“民”字要訣,是盤活古村發展的密鑰。

在這一輪改造中,永嘉先是以政府投入撬動民間投資。在當地政府投入1億多元建設基礎設施和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撬動民間投資19億元打造文旅綜合體。

嶼北村  陳勝豪/攝

此外,永嘉還對古村進行修舊如舊的保護,並植入文化業態復活古村。嶼北村村集體則通過古村、山林、田地流轉參與業態開發,集體經濟每年收益500萬元以上,村民通過分紅、參與經營等形式實現人均增收超萬元。

改造古村落面貌,需要村民的熱情配合和參與。永嘉以村民利益爲出發點,在實施古村落保護與利用過程中,多措並舉,使得村民一致擁護、主動參與,僅一個月就基本完成古村內民居產權置換和7000多畝山林、400多畝田地流轉。

“田園綜合體”傳奇冉冉升起

乘坐舴艋舟來到小舟垟村嘉納莊園,這是2014年“浙商迴歸”重點招商選資項目,也是永嘉縣現代農業園區示範項目。

嘉納莊園,規劃面積5100畝,總投資約5億元,計劃打造一個集良好農業、親子互動、休閒旅遊和科普教育於一體的創意農業莊園。現有連棟玻璃溫室大棚85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用於蔬菜種植)、鳥巢溫室大棚1300平方米、簡易鋼架大棚22800平方米。

嘉納莊園  陳勝豪/攝

連棟玻璃溫室大棚棚內採用先進的自動恆溫系統,會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自動調節溫度的高與低,創造作物最好的生長環境。陽光充足時,大棚頂部的玻璃窗會自動打開,裏面的作物即可沐浴陽光,實現充分的光合作用。作物賴以生存的土壤,則是從丹麥空運來的高營養土,這些土不用施肥便可提供作物一年的營養所需。地面的暖氣管道則是爲作物過冬準備的“保暖衣”,實現乾溼冷暖智能化管控。在這裏,作物享受到了人性化待遇。

嘉納莊園陳勝豪/攝

嘉納莊園董事長李啓松說,嘉納莊園的開發建設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科技元素的植入,以形成開發與保護的良性循環,加以創造性開發利用,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完美打造,並進一步帶動地方經濟,解決就業,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嘉納莊園已流轉耕地2000餘畝、林地4000餘畝,初步建成集生產、觀光、科普、休閒、旅遊於一體的創意農業莊園,帶動周邊村民創業就業200餘人。

2

鄉賢迴歸“振興”鄉村人、財、物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多層次人才的支撐。而在鄉村,有這樣一羣潛在的人才資源,他們的名字叫“鄉賢”。

鄉賢往往是鄉村最具“視野”和“資源”的人士,他們有理想、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鄉村振興需要強大的外力支撐,而鄉賢迴歸可以把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要素帶回來,爲村莊發展出謀劃策、出資出力、牽線搭橋,直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繁榮。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五個振興”的方針,永嘉縣委縣政府把“人才振興”放在首要位置,挖掘40萬在外永嘉人這座富礦,開展鄉賢迴歸工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鄉賢政策,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領域在外鄉賢主動迴歸、全情投入,爲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增加了一股重要力量。

鄉村發展的日新月異,對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更多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的鄉賢參與其中。爲此,永嘉縣引導鄉賢反哺,發揮鄉賢在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把鄉賢資源打造成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和增進鄉村和諧的重要力量,有效激發了鄉村振興新活力。

如今,永嘉鄉賢的正能量蓬勃散發。僅去年至今,全縣鄉賢迴歸28人,帶動總投資362.99億元28個項目落戶永嘉,其中直接涉及山區發展的就達到40%。

用情懷號召人,

讓鄉賢成爲農村帶頭人

去年,胡建雲放棄在外經商的高額收入,回鄉競選成爲沙頭鎮豫章村黨支部書記。此後,他利用永嘉書院景區的輻射帶動,帶領村民探路四季主題農場項目,成功實現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超百萬元、本地村民增收超百萬元的目標。

豫章村的馬鞭草花海

和胡建雲類似,雲嶺鄉南陳村黨支部書記潘武傑原來在內蒙古經商,回鄉任職後,通過全村4800畝的土地流轉,成功打造全省第一個海拔500米以上的溫泉小鎮項目。這不僅填補了楠溪江冬季旅遊的空白,更是以項目開發解決了當地上百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只有讓鄉村成爲人才發展的大舞臺,才能奏出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鄉賢因其事業有成,在本鄉本土口碑好、受尊重,說話具有一定分量。他們通過依法選舉加入村幹部隊伍,發揮其影響力與號召力,往往能讓基層各項工作更容易得到羣衆的認同和支持。

永嘉縣將村社組織作爲鄉賢迴歸的一個重要平臺,在去年的村社組織換屆工作中,一批思想素質好、管理水平高、帶富能力強的在外鄉賢走上村幹部崗位。目前,在永嘉縣的村社兩委班子中,鄉賢迴歸的就有310人。

用文化吸引人,

讓鄉賢成爲文化傳播者

舴艋舟在楠溪江重出江湖,一個關鍵就是製造技藝傳承人的迴歸,前溪造船廠“廠長”金可紅,作爲爲數不多的舴艋舟製造技藝傳承人,原先在麗水一帶做玻璃製品生意。得知永嘉縣計劃復活舴艋舟後,他馬上放棄手頭的生意,回鄉“招兵買馬”專心打造舴艋舟。

永嘉文化底蘊深厚,在傳統工藝、民俗、戲劇、曲藝等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該縣緊扣“文化振興”要求,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旅融合爲主線,全面實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振興工程,引導一批在外永嘉文化名人迴歸,把文化的“軟實力”轉化爲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嶼北古村落項目投資商李焱然,醉心於永嘉古村落文化,得知永嘉全力推進古村落保護開發,雙方一拍即合;北大藝術學院博士後周建朋出於故土情結回鄉投資,用1.3億元打造溪山書院。

北大藝術學院博士後周建朋打造的楠溪書院

在外鄉賢回鄉投身文化產業、文旅產業的身影,成爲永嘉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協奏曲”。據統計,當前永嘉山區由鄉賢迴歸帶來的文旅項目有6個,總投資9.4億元。

在永嘉全縣開展的“百村傳立家訓家規”活動,把家規家訓製作成匾額、條幅,掛在門楣廳堂、放在文化禮堂,蒼坡古村“兄弟情深、兄友弟恭”的家規家訓還登上了央視《記住鄉愁》紀錄片。

按照文旅融合發展的理念,永嘉打造獨具風情的楠溪江體驗遊新業態,實現傳統習俗的活態傳承,現在楠溪江畔還隨處可見鸕鷀捕魚等風光、在不同時節舉辦的牛市節、開犁節、拔馬燈節、古廟會等一批傳統節慶活動等。

近年來當地新培育的網紅景點甌窯小鎮,也是通過文化復興帶動產業興起,讓逐漸消逝的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用項目招引人,

讓鄉賢成爲產業引領者

前幾年,李啓鬆放下在非洲加納的生意,回鄉創建嘉納莊園,爲永嘉打造全市唯一的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楠溪源頭田園綜合體邁開了重要一步;鄉賢黃東海在大若巖鎮大若村投資10億元的楠溪雲嵐養生度假村,已成爲永嘉發展康養產業的標杆項目之一。

楠溪雲嵐  陳勝豪/攝

爲尋找一批有奉獻精神、對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有帶動力、引領力的精英,包括“本土”鄉賢、“離土”鄉賢和“外來”鄉賢,去年以來,永嘉縣各鄉鎮、村、組開展鄉賢資源普查,收集和掌握鄉賢名單、工作單位、聯繫方式等信息資料,瞭解鄉賢的發展意向、工作動態、特點專長及回報桑梓的需求,並登記造冊,再根據行業、職業等分類,建檔立卡,建立縣、鎮、村三級鄉賢數據庫。

永嘉縣有90%以上的行政村集中在山區。由於各種原因,當地村級集體經濟整體基礎薄弱,成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障礙。爲此,永嘉縣把項目建設作爲實現產業興旺的前提條件,在山區謀劃近150個、總投資超1000億元的重大項目。

“把招商選資作爲直接手段,以‘招女婿’式的精準招商理念,全力把政策環境、生態資源錘鍊成‘白富美’。”永嘉縣招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按照山區五大組團差異化、互補式發展的思路,堅持把招商選資作爲“一號工程”,推動招商重心從沿江向山區轉移、招商領域從二產、三產向一產轉變、招商模式從“先找客商再談項目”向“拿着規劃精準招商”轉型,全力招引一批具備資金實力雄厚、精通商業運作的鄉賢迴歸,帶動一批延鏈、強鏈、補鏈的山區旅遊產業項目落地。

強有力的舉措,結出的是喜人的招商成果。近5年來,永嘉招商選資工作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有4年浙商迴歸到位資金完成率全市第一,累計招引108個總投資1166.5億元的招商項目,實際到位資金467.16億元,其中鄉賢迴歸帶來的產業項目就佔全部數量的93%,真正讓在外鄉賢成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

來源:溫州都市報

作者:溫州都市報記者  朱斌 周俊朗

責編:檸檬

最便捷的民生服務 最迅速的熱點回應 最權威的信息發佈 這裏有 永嘉發佈 微信號:yongjiafb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