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進行一系列研究和實驗後發現,微笑不僅是臉部肌肉動作,更是內在情緒的表露和兩個心靈親密融合的最直觀表現。

破解微笑的奧祕


破解微笑的奧祕

  充滿謎題

  現在法國布萊斯帕斯卡爾大學任教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葆拉·尼登塔爾多年從事面部表情研究,發現微笑這個常見面部表情的科學解釋少得可憐。

  微笑的表現形式就是臉頰上顴肌主要肌肉羣收縮,牽動嘴角。“微笑不是浮於表面的東西,”美國《紐約時報》24日援引尼登塔爾的話報道,“與笑臉貓不同,它附着於一個身體。”

  微笑有多種形式,有時嘴角咧開,露出牙齒;有時雙脣抿住;有時眼睛眯起;有時下巴略抬。尼登塔爾說,這只是給微笑分類的第一步,不能解釋微笑之謎。

  一些研究人員希望更進一步,瞭解產生微笑的心理狀況。他們發現,微笑往往源於快樂,人感覺越快樂,顴肌主要肌肉羣收縮越強烈。不過,這並非鐵律,有時當人感覺悲傷或厭惡時,相同肌肉羣也會收縮。

  除愉悅外,人有時因尷尬而微笑,這時多半耷拉着下巴;因問候而微笑,這時往往眉毛上揚;爲彰顯實力而微笑,這時通常抬起下巴以示蔑視對方。

  亦重解讀

  尼登塔爾帶領同事查閱大量相關研究,從大腦掃描一直到文化觀察,希望建立一個有關微笑的科學模型,弄清微笑的起源以及人如何感知微笑。

  她說,作出面部表情是微笑的一部分,他人如何解讀這一表情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大腦通過三種途徑區分微笑和其他表情,第一,對比一個人的臉部與標準微笑,判斷對方是否微笑;第二,通過對方所處環境判斷面部表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通過模仿識別微笑。

  尼登塔爾和同事在最新一期《行爲與大腦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模仿激活的大腦區域大部分與微笑時大腦活躍區域相同。研究人員據此希望用模仿來區分真情抑或假意微笑。

  研究人員向一組學生展示微笑人羣圖片,其中一些人真心微笑,一些人則是皮笑肉不笑。學生們輕鬆辨認兩者區別。

  隨後,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在嘴脣間放置一支鉛筆,這一動作牽涉到的肌肉與微笑相關。學生們無法模仿看到的臉龐,區分真假微笑時困難得多。

  眼神交流

  研究人員還發現,眼神交流對微笑具有重要意義。尼登塔爾和同事讓學生們觀察一系列人像畫作,一些作品人物將目光投向遠方,一些與學生四目相對。研究人員要求學生評估畫作的感染力,之後用木條遮住畫作中人物雙眼,讓學生再次評估。

  結果,學生們認爲人物眼睛未被遮住時作品感染力更強。雖然畫作中每個人物都在微笑,但與學生四目相對的人像作品感染力明顯更勝一籌。

  尼登塔爾說,她和一些心理學家如今才得以初窺微笑的奧祕,而藝術家們早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知曉。也許有一天能夠解釋蒙娜麗莎的微笑爲何如此迷人,“我要說,它如此成功是因爲你可以與她進行眼神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