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當然是很美的。建築真美,紫禁城、長城、頤和園……街道真美,文津街、荷花市場、菸袋斜街、百花深處……可光是地界兒美不還不算。槐花開了,菊花黃了。紅葉經霜,梅花的細蕊吐香了。松柏繁茂常青、銀杏葉片翩躚,北京的植物,伴隨着北京人,創造着無盡的生活的美。

北京植物園資料圖 攝:孟環 武立佳

根據北京植物誌(1992)記載,北京的“土著植物”有1790種,大多是厚道、堅強、無私的物種。古詩有云:草木蓊鬱知地靈。一方水土,育出天地間的靈性,民風如此,花草樹木,也是一樣的氣質。

據本報報道,國內首家建立在城市中心地區的綠地生態定位監測站——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科學觀測研究站亮相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這座總佔地3.4公頃的觀測研究站也是一處充滿京味兒的北京“土著植物”展示基地,研究人員馴化培育的“三不草”地被苔草,已在北京多家公園大面積示範應用。國槐、暴馬丁香、白蠟、黃櫨、北京丁香、山桃、月季、金銀木、臭椿、珍珠梅、萱草等北京鄉土植物,在這裏隨處可見。它們將會成爲北京生態修復和環境建設的一路路生力軍和別動隊。

然而,如此強韌,帶着歷史的光暈走進現在,還將把美麗北京的故事一直述說下去的北京的植物們,卻大多默默無聞。人們熟悉它們的身姿和笑顏,卻不熟悉它們的名字、它們的習性、它們背後的故事。這,恐怕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缺憾吧。

不過,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把認識北京城的一草一木,當成了品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大家還有了靠譜的參考和依據。比如,有關北京本地植物的書箱,大家就能從實體書店、網店買到。《北京花開:寫給大家看的植物書》、《中國常見植物手冊 北京冊》等等,都是好看也好用的書。信息時代,相關APP也能實打實地幫助大家。比如,拍照就能辨識出植物名稱,用戶能立刻了解植物的特性和功用,以及和它們有關的故事。另外,現在一些專業機構製作的公衆號,也在不間斷地進行“良心推送”。比如市樹國槐,從它的形態之美到它在舌尖上的滋味,到古詩詞中它的身影,均有詳細介紹。

市民們的相關需求,也許還可以通過更多的形式得以滿足。比如,衚衕、街巷裏的花圃,是不是可以針對所種植的本地植物進行功能、歷史故事的介紹?公園裏,是不是可以根據時令開設北京“土著植物大講堂”?社區文化中心,是不是可以請專家來進行栽培培訓?

裂葉堇菜、槭葉鐵線蓮、陰行草、圓葉牽牛……這些美麗的植物,能幫助人們換一種角度看北京,甚至是看北京的曾經和北京的未來。瞭解、珍惜、熱愛這些與城市同行的植物,就能進而通曉北京城生生不息、美不勝收的緣由吧。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侯江

編輯:TF014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