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爲張郃、司馬懿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誰敢追之?”先鋒張郃曰:“吾願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爲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險阻處必有埋伏,須十分仔細,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掛慮。”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捨身報國,雖萬死無恨。”懿曰:“公既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卻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吾卻引三千兵隨後策應。”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張郃領命,引兵火速望前追趕……郃十分忿怒,挺槍驟馬,直取魏延。延揮刀來迎。戰不十合,延大敗,盡棄衣甲、頭盔,匹馬引敗兵望木門道中而走。張郃殺得性起,又見魏延大敗而逃,乃驟馬趕來。此時天色昏黑,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柴滾將下來,阻截去路。郃大驚曰:“我中計矣!”急回馬時,背後已被木石塞滿了歸路,中間只有一段空地,兩邊皆是峭壁,郃進退無路。忽一聲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在上邽大敗司馬懿後,突然收到李嚴的來信,稱東吳與曹魏暗中勾結,準備偷襲蜀漢。諸葛亮心中疑惑,下令全軍撤回漢中。得知諸葛亮撤軍後,司馬懿打算派人尾隨襲擊,先鋒張郃自告奮勇,提出率兵前往。司馬懿認爲張郃性情急躁,容易中計,但張郃一再堅持。司馬懿無奈,只好讓張郃前去追趕。最終,張郃在木門道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中箭而亡。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火光沖天”, 意爲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勢極大。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小說中提到的張郃命喪木門道的情節,與歷史記載非常接近。據《三國志•張郃傳》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不過,張郃之死的真相卻遠非小說中描述的那麼簡單。按照小說的描述,司馬懿此次對陣諸葛亮,張郃擔任的職務是先鋒。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郃的職務卻是徵西車騎將軍,其職務僅次於擔任大將軍的司馬懿,是西北曹魏大軍的第二號人物。追擊諸葛亮這樣的行動,是否需要張郃這樣級別的將領親自前往,這是疑問一。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按照小說的描述,追擊諸葛亮是張郃主動要求前往的,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郃卻是被迫前去的。據《三國志•張郃傳》注引《魏略》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張郃認爲不宜追擊,但司馬懿不僅堅持追擊,同時還讓張郃親自帶隊。張郃無奈,只得前往,最終命喪沙場。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對於諸葛亮的作戰特點,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張郃都非常清楚。爲了避免與諸葛亮盡信戰略決戰,司馬懿來到西北前線後後一直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爲此,他還遭到張郃等堅定的嘲笑。而諸葛亮善於在撤退時設下伏兵,這一點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出現過幾次,曹魏將領王雙就是因此中計身亡的,這一點司馬懿和張郃也非常清楚。故此,張郃的意見是非常可觀而正確的,但用兵謹慎的司馬懿卻一反常態,強令張郃率部追擊,這就成了一個巨大的疑問。

名將張郃殞命沙場,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結合史料來看,張郃之死並非司馬懿的失誤,而是司馬懿精心策劃的行動,目的是爲了鞏固自己的軍權。曹魏的西北軍權一向是由曹氏宗室親自統領的。最早是夏侯淵,後來是曹真。故此,當司馬懿接替曹真來到西北時,其戰術曾引起張郃等西北衆將的嘲笑。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司馬懿不惜借諸葛亮之手除掉了在西北威望最高的名將張郃,這纔是張郃陣亡的根本原因。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