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给奋斗至死者的一份自救指南

前不久,一个名为“中国人到底有多拼”的视频风靡朋友圈。许多人感慨:从中看到了那个拼搏的自己。

凌晨四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渴望成名的游戏主播刚刚下播,终于卸下了一天的疲惫。

与此同时,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菜市场的摊主已经放好菜,开启了一天的叫卖与劳作。

我们信奉着“天道酬勤”的理念,习惯了无休止的工作,把努力同幸福划上等号。

我们在业绩上光鲜亮丽,口袋里的钱包也更加充实,前途似乎充满了无限光亮。

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因过度拼搏带来的隐患,正像一颗定时炸弹,静静地算着秒数,在特定的时刻毁掉你辛辛苦苦建立起的成就大厦。

据有关数据显示:

·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

·仅2017年,我国过劳死已高达60万人;

·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3%,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6%。

在微信团队的一份报告中,失眠、脱发、加班成了职场人的年度热词。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2018年休闲绿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人均休闲时间2.3小时,不到欧美国家的一半。

而对比前几年的时长,该数值在2.5小时左右浮动,这说明,中国人每天人均休闲时间正越来越少。

我们透支着身体奋斗,对身体发出的警告不以为然,总以为自己还年轻,挺一挺就过去了。

然而真的能挺过去吗?

奋斗的人生固然值得赞赏,但拼命不值得提倡。选择正确的奋斗方式,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关注养生之道,这样的人,才能享受时代赋予的奖励。

庄子是最早关注心灵与身体关系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养生之道,至今对我们仍大有裨益。

庄子:给奋斗至死者的一份自救指南

控制欲望,以慢为快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但欲望却是无限的,用肉胎凡体追逐无穷的人欲,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生活中,做不完的工作,赚不完的钱,有太多填不满的无底洞,让我们疲于奔命,最后张开血盆大口将我们吞噬。

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太过急功近利,别人十年耐心耕耘得到的回报,硬要逞能五年就拿到手。有时候,放慢满足欲望的脚步,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虽说慢一些,但至少能活着享受奋斗的成果。

《庄子》中讲了一个关于“混沌之死”的故事:

倏、忽和浑沌是三个好朋友,有一天倏和忽到浑沌家做客,浑沌拿出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倏和忽想报答浑沌,看着浑沌一张光滑的脸,便想给凿出七窍,让其也能享受世俗之乐。

他们日凿一窍,结果浑沌在拥有七窍的那一天,流血至死。

浑沌象征着一尘不染的我们,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善恶美丑。每当我们多了一窍,就多了一份欲望。

我们渴望每天都吃到美味的食物,住上更大的房子,听到他人对自己的恭维和羡慕,一览世界所有的繁华,欲望一旦过度,结果会适得其反,造成“浑沌之死”的局面。

鼓足干劲,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奋斗,这是值得我们追逐的。但健康是那根永远不能触及的红线。当感到自己的实力匹配不上野心时,不妨缓一缓,停一停,只要身体硬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庄子:给奋斗至死者的一份自救指南

庄子:给奋斗至死者的一份自救指南

顺其自然,切忌急于求成

《庄子》中有个很生动的故事叫“庖丁解牛”,讲的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技术高超到连续十九年只用了一把刀,解牛的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牛刀所到之处骨肉分离。

庖丁解牛的秘诀就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摸清了牛的内部构造,顺着牛的筋骨脉络使刀,便能水到渠成。

养生也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是第一步,进而制定合理的作息安排,接着去执行计划即可。

在健康面前,没有“钢铁侠”,即便仗着自己年轻,觉得自己身体素质过硬,若不注意节制,考虑身体的承受能力,也会给健康带来损害。

当年叱咤风云的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在短短数年里连续拍出《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精武门》等大片,却在33岁那年因疲劳过度离开人世。

与此相反,李小龙的师傅叶问安于平淡,不急不躁,活了79岁。

相传在李小龙去世前还曾到香港看望过叶问。当叶问了解到李小龙整日熬夜写剧本,白天还要授课的情况后,劝诫他:“你的人生还长,一时半会急什么?”李小龙只是一笑,说:“功成名就还是要趁早啊!”

这样一位武打巨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过于自信,不注意身体健康,在搏取一手好牌的情况下,英年早逝,不可不谓令人痛惜。

反观当下,“快”字依旧是人们奉为圭臬的“成功之道”。在学习上,“30天掌握一项技能”的人被认为是聪明、成功的,而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实际运用能力在所不问。

在工作上,为了在最短时间内产出更高的业绩,一日三餐往往匆匆带过,没有午休,夜间睡眠更是少的可怜。

有些事情,急不得。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妄想通过自己加班加点的努力实现“大跃进”,只能是痴人说梦。

以上种种,都是缺乏正确的生活态度,缺乏一颗像叶问那样的平常心。努力过头反而有害,在平淡中追求生活的乐趣,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循序渐进,才是人生的真谛。

庄子:给奋斗至死者的一份自救指南

庄子:给奋斗至死者的一份自救指南

十六字箴言,越奋斗越幸福

伦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科特在《百岁人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活到100岁,那么你将如何看待和规划自己的一生呢?”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完备,只要不出现大规模战争,我们活到100岁问题不大。

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正确处理短期的功名利禄和长远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趁早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极大可能缩短我们本应享有的寿命,在本该安逸的年纪选择了住院。

关于养生的方法,徐特立的经验可作为参考。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教育家。解放前参加过长征,解放后长期担负繁重政务,但他却在那个物质和医疗条件都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活到了91岁高龄。

徐特立究竟有什么养生秘笈呢?

毛主席把他老师的养生经验,概括为十六个字:“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饮食上,徐特立从不暴饮暴食,三餐规律,不抽烟不喝酒,每天坚持摄入五谷杂料;

起居上,他一日生活,井然有序,养成规律,并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心态上,虽然出身贫寒,一生中遇到了数不清的麻烦事,但他非常擅于调节个人情绪,乐观向上;

健身上,他5点准时起床,从位于西单的家,经北海、南池子、正阳门走一圈再回来。

徐特立的方法看似平淡无奇,但实得养生奥妙,浓缩为两个词就是“规律”和“坚持”。

看再多健身的书,制定再多的锻炼计划,都不如养成固定的作息,日复一日地执行下去。

徐特立同庄子一样,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庄子“适度”、“平淡”的基础上巧妙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学者曾提出:“庄子看似消极避世,反对儒家,实则积极入世,暗助儒家。”

的确,庄子强调养生,强调无为,正是看到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弊端,正是给“奋斗至死”者的一句善意的提醒。

诚然,这是一个奖励奋斗者的时代。

但只有那些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践行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坐享奋斗带来的硕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