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之一是走親戚。大家平時各自忙碌,有的一年半載沒見面,利用春節假期走訪親戚,向長輩問候安康,與同輩交流感悟,同晚輩做個遊戲,濃厚親情、舒暢心情,不亦樂乎!

然而,此時我們不能忘了“光榮之家”這門親戚。因爲,萬家團圓之時,多數“光榮之家”難以團圓。他們中,有許多老人的兒子踏雪巡邏邊關,許多軍嫂的丈夫堅守戰備值班崗位,許多軍娃的父親正在執行軍事任務。尤其是一些烈士親屬,他們的親人——或是兒女、或是丈夫、或是父親,永遠不能回家團圓。

“光榮之家”是榮光的,但團圓桌上少一人難免傷感。因而,特別需要親情的彌補、溫暖的輸送、困難的幫扶。

我們在頌揚保家衛國、無私奉獻的解放軍官兵時,常在“解放軍”這個名詞前加上“親人”這個詞,稱爲“親人解放軍”。是的,解放軍官兵是我們的親人,那麼,他們的家人就是我們的親戚。享受和平福利的我們,應該認這門親戚,在自家團圓之時就近就便到不能團圓的“光榮之家”走走,力所能及地爲軍烈屬送上一點溫暖。

40年前的那場邊境作戰,曾發生多個這樣的故事:兩個軍人一起上戰場,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去的情況下互相口頭承諾:如果一人回不去,另一人要照顧兩家老人。結果,確實發生一人倒下、一人生還的事。生還的那個人回鄉後履行諾言,找上門去,改口叫戰友父母爲爸媽,替戰友盡孝幾十年。這樣故事的主人公有多人,筆者在網上一搜就找到了湯宏壽、董貴生、馬盈安等名字。

還有剛被評爲“最美退役軍人”的王貴武,他先後在全國各地認下16位烈士的媽媽爲母親,不僅從物質生活上予以保障,還經常奔波大江南北,上門探望烈士母親,像親生兒子一樣給予烈士母親情感慰藉。

像先進典型那樣千里認親、長期盡孝不容易,許多人沒有實力、沒有條件做到,但是,我們視“光榮之家”爲親戚,逢年過節走一走、看一看、幫一把,這還是能做到的,關鍵是有這份心。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光榮之家”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有的軍烈屬生活條件還不錯;每年春節前夕,各級領導也都分頭走訪慰問軍烈屬,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但是政府工作千頭萬緒,逐戶走訪慰問和精準到戶幫扶畢竟是有難度的。營造“尊崇軍人”的濃厚社會氛圍要靠大家努力,我們可以發揮就近就便的優勢,在同一個村莊社區、同一個鄉鎮街道、同一個城市走走“光榮之家”這門親戚。

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本報近期派出一批記者走進“光榮之家”採訪。在此,本報編輯部全體同志向全國的“光榮之家”拜年!

春節,走走“光榮之家”這門親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