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华商报·今日咸阳》创刊8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参加“《今日咸阳》邀您看今日咸阳”活动的市民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余名师生,前往高新区规划馆、新兴纺织工业园和赵梦桃纪念馆,看咸阳的昨日今朝。

在规划馆感受发展变化

打消当“钉子户”念头

“真是高科技呀!”这是18日上午9时许,参加活动的市民在咸阳高新区规划馆看到光影配合着视频大屏幕介绍高新区情况时发出的感慨。

在规划馆内,活动参与者一起了解自1992年至今咸阳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感受咸阳变化。参观完第一展厅,讲解员伸出手掌放在门缝处,以“芝麻开门”的方式打开第二展厅大门起,市民参观热情高涨,无论是墙面展板上的产业布局介绍、大屏幕上的发展历程还是影音室里的3D短片呈现,大家都认真感受。

咸阳高新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成介绍,近年来,咸阳高新区狠抓CEC8.6代线等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全力打造医药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平台载体,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电子信息、医药、新型合成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支撑有力、重大项目龙头引领、招商引资遍地开花的态势,咸阳高新区各项开发建设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咸阳高新区在全国168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至97位,是近年来国家级高新区中争先进位幅度最大的高新区。

“今天的活动特别好,还是得多出来走走。”45岁的张先生家住渭河南岸,他坦言:“我们那儿2016年开始拆迁,之前还想着当钉子户,现在念头打消了。这次出来看高新区发展得这么好,我觉得国家还是要发展,我要痛痛快快接受征地。我牺牲点儿自己的利益,让国家顺顺当当地把地征走,让我们家乡快速发展变化。”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一位刘姓学生说,看了咸阳高新区的规划建设,很振奋,很新鲜,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咸阳发展,争取学有所用。

参观纺织工业园生产车间和赵梦桃纪念馆

感受咸阳纺织一线的昨日今朝

当日上午10时许,在纺织工业园内,大家走近生产一线,了解现代化工业厂房里的纺纱、织布过程。偌大的车间内,机器急速运转,工人寥寥。赵梦桃小组第十二任党组长赵梦梦2012年成为国棉一厂纺织女工,她说,刚下车间时,厂里的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不先进,容易缠线,同事们常常没有时间喝水吃饭,搬至新园区后,新设备省“人”省力,很先进,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车间温度、湿度没以前那么大,环境变好,饮用水也由自来水变成了净化水,吃饭时间延长了。”赵梦梦说,“关键以前机器不好看,想多点时间吃饭不可能,现在机器先进了,断头率少,出的棉花也少,一个班吃饭时间也能拉开点。”

“大多数人没去过原来的纺织车间,高温高湿,人在里面呆一会儿真的受不了,纺织工们非常辛苦。”参观过后,家住秦阳花园的周斌老先生说,“现代工业厂房比过去好多了,机器化程度也高了。”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生们在参加完赵梦桃纪念馆后纷纷表示,“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梦桃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作为现代的学生,他们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此为榜样,做个好学生、好职工。

带你看今日咸阳

看看市民怎们说

5月18日,部分咸阳市民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余名师生一起前往高新区,看咸阳的昨日今朝,市民感慨万千。另外,不少市民通过拨打电话等方式讲述咸阳变化,让我们看看市民怎么说。

食:餐饮品种增多 就餐环境变好

“虽然是第一条美食街,很红火,但是非常乱,街道窄,经常堵车。现在虽然也堵,但是干净了,不像过去……”提起多年前曾经被称作咸阳唯一一条成熟的美食街--新兴南路以及它向南延伸的北平街,60岁的王先生回忆说,“过去,让人感觉到房子又低,味道也不好,难闻得很。”

提起咸阳美食变化,家住“老街”的史先生感受颇深。“北平街改建前,整条餐的饮店大致就这几类:白天箸头面和砂锅,晚上砂锅、烧烤和炒菜,也有火锅和串串,但是很少,街道上还有文具店、五金店、杂货铺、寿衣店、小超市等小商铺。当时那家名叫"好乐福"的超市便是附近最大的超市了,再大就要去七厂十字。全咸阳市只在七厂十字有一家华润万家。”史先生说,“那时候美食街就是新兴南路,北平街只有北门口到花店巷口附近有一些餐饮店。新兴南路上的饭店主要是炒菜和火锅,煎饼、小吃店也有,但是比较少,几乎家家户户晚上都是爆满。现在,整条北平街和新兴南路贯通,面食、炒菜、火锅、海鲜、烧烤、自助等,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式美食,就餐环境干净整洁,是原先想象不到的。”

居:高楼林立 居住环境变美

“我刚退休回到咸阳时,咸阳市靠河边几乎没有高楼,尤其是渭河南岸,我当时还跟同事说,是不是因为咸阳地处渭河边,下面沙子太多不敢盖。”从部队退休的周先生说,“后来靠渭河的高楼建起来后,慢慢地高楼越来越多。当你沿着高速公路开车一路看过去,很有气势。”

“现在咸阳房地产开发能够从咸阳地形、地貌、环境出发盖楼,比过去好多了。离西安这么近,也向西安学习,这8年逐渐在变化。”周先生说,“比如我住的小区,建得比较早,我搬进去时,周围还是玉米地。它的院子、布局就没有其他小区环境好,设计得很正统,都是路,路两边栽的是树,不像现在的小区,设计得很人性化,像公园一样。”

行:道路变宽 行人素质提升

“路变宽,绿化变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素质也提升了。”58岁的司机师傅李峰说,“过去路上车不让人,人也不让车,跟现在是两样。”李峰坦言,自己开车近40年,对于咸阳的变化,感受最深的就是路的变化。“过去吴家堡那儿路非常差,烂窑,现在街道小路都比过去的国道宽,过去国道西兰路特别窄,这些变化大多都是在近10年间发生。”

乐:休闲场所变多 咸阳景色更怡人

“咸阳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前阵子我的老师来咸阳,我带他去了周边的乾陵、昭陵、袁家村等地方,这些地方的变化都很多,规模大了、干净了、正规了、文明了。”石先生说,“尤其是渭河,变化太大了。散步走过河边,到处坑坑洼洼,就是近几年的变化,随着咸阳湖的一期二期修建,给市民带来了休闲好去处。”

“前阵子咸阳湖边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特别美,去年又修建了廊桥。”86岁的康先生说,“现在又修了咸阳湖二期,就在原先的两寺渡和吕村,现在城里娃们爱去那儿玩沙子。原来这些地方就是渭河河堤,再就没啥了。”

周末,在市民文化中心科技馆内,老人、青年、孩子,参饶有兴致地参观。谈起咸阳变化,康先生说,自己方向感很强,然而最近被孙女带着到咸阳周边游玩时,竟然迷失了方向,回到家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去了哪里。

“外地人”看咸阳:追赶超越明显

1996年曾到过咸阳一次, 2016年初到咸阳工作,42岁的重庆人余光勇目前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生处工作。对于再次来咸阳的感受,余光勇说:“咸阳发展突飞猛进,咸阳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地提高。”“直观的印象是到处高楼林立,路也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余光勇称,“我1996年来的时候,咸阳城区很小。那时候路比较窄,不像现在路这么好,给我的印象就是不发达,虽然离西安市很近,但是近10年来,咸阳在实现追赶超越方面在我看来非常明显。交通方便很多,出门就是高速、地铁,我家在铜川,回家也方便了。”

“现在路上车多,而且车的质量也好。”余光勇说,“过去好的马路就是水泥路,现在都是柏油路。”到咸阳工作两年多,对于最近两年咸阳的变化,余光勇说:“给我的直观印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在变化更快了,步子更大了,到处都有新开的楼盘,马路也在延伸……”

纺织女工谈变化:工作环境人性化 梦桃精神代代相传

赵梦桃小组第十二任党组长赵梦梦介绍:“2014年至2018年,纺织工业园园区变化非常大。2014年刚过来时这里比较荒凉,什么都没有,从2017年到现在,引进了许多新项目,比如去年7月建成赵梦桃纪念馆,11月有了丝路创客汇等,变化比较大。”“我1991年进厂,当时车间的设备还属于50年代的机型,只能纺中织纱和低止纱,达不到高细密程度的工艺要求。2014年进入园区的时候,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梦桃小组就有40台德国进口的细纱机,落纱全部实现自动化,解放了劳动力,能纺织出高织高密的产品,在国内属于比较顶端的产品。”

赵梦桃小组第十二任生产组长王晓荣说,“原来设备不人性化,纱管在细纱车上转的时候温度很高,我们要徒手把管子拔下来,会把手磨烂,但现在就不会了。”

“因为之前纺织厂高温、高湿、高噪音的工作环境,高学历的人不会到我们这来,所以当时对梦桃小组组员的学历没有太高要求。但是,现在梦桃小组对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王晓荣说,“2017年7月,赵梦桃纪念馆对外营业,相比原先纺织集团赵梦桃展厅,除了面积的变化,在原先赵梦桃本人事迹材料的基础上,还补充了许多赵梦桃小组及深入社会的资料,到了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时候,学生、青年会到纪念馆参观学习,让梦桃精神代代相传。”

华商报记者 史嘉婷

作者:史嘉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