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随感录

随|感|录

文- 游寿

游寿:随感录

游寿(1906-1994)

字介眉、戒微,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与江南的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

其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父游学诚曾为福宁府中学堂监督,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为文教界名儒。游寿于1920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入胡小石门下。毕业后在四川女子师范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曾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部从事研究工作,并任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NO.1

福建自古是海口,接触外来风气早。我幼年没有受封建束缚(父亲虽是举人,汉学家。)未满六岁进小学,不穿耳,更不说裹脚。幼年是个顽童,不能正襟危坐写字,八岁时还从树上爬到屋脊眺望全城风景,当然不受小学老师欢迎。父亲却是五县文教领袖,因之虽是顽童,而相当得家庭感染。父亲会绘画,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均工,我玩耍困乏回家,便看父亲画画,写篆隶,自己却从不握笔作书,以耳食略能作短文,思虑速而能安排全文结构,因之老父取其长处,而责其短。

到了中学,是福州省立女师,由于福州清末出了几位有名科第人物,他们都妙于真楷,而我所读的是师范,尤着重楷书。女生宿舍,清早研墨、背古文,然后写一张寸楷,吃早饭上课,(当然有的人梳辫子、粉饰衣服,我这顽童就不好此。)由于小楷写不好,受语文老师的关怀的呵。(1980年回福州,同班老友告诉我,邓老师一直关怀我,他是邓拓同志父亲,解放后到北京,活到九十多岁。他是有名举人,而极接受新文化。)于是第一次暑假回家,就从父亲学颜平原(颜真卿)正字,不到二年,就赶上,有时替下一班同学捉刀。

游寿:随感录

1948年,摄于南京玄武湖(前排右三为胡小石先生,右一为宗白华先生,后排左一为游寿先生)

游寿:随感录

到进入大学,由于我有一点古文字家学基础,对新出青铜时代文献感兴趣,多选修金文、甲骨、音韵课,也随时观胡小石师的用笔。这是我学书过程。由于从幼不好好写字,我的字是生涩的,不是娴熟的,但我从来未沾染流俗劣帖,而且执笔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虚而直、腕平,大字悬肘,可以说得书法正宗。

一切学习,都当从正确入手,求“取法上乘”。我曾学颜书,后来学大篆(写钟鼎文字)、汉隶,着重学《韩𠡠》(礼器)、参《仓颉庙》和《流沙坠简》,行书曾写黄山谷,后来感到草野,又学钟繇诸表,虽非原来之迹,但汉人韵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楷书(真书、今隶异名,实为一),对《张猛龙》、《张黑女(张玄)》下一点功,由于流俗都写颜,我决心学北魏,以变颜的熟。

另外,我曾钩摹了《甲骨文前编》,大约在大学三年级,当时《前编》一部是三百元银元,一般学生买不起,只好去钩,是小石老师借给的,用蝉翼笺,日本军阀入侵时,在南京被盗去。又曾参预二个收藏丰富的图书馆,整理过旧存碑帖,但都只烟云过眼。

游寿:随感录

书求百迹传其宝;文有真宗得其神。

从我自己写字体会,可恨幼年未肯立下基础,在十七岁时稍懂,由于中学语文老师启发,颇自喜,告诉父亲,父亲说:“你幼少时肯听语,岂止如此!”但一年之后父亲去世了!因之进大学后才努力,补过去错误。

以此,我近年在教写字时,从五、六岁小孩教他,他很快就把笔握好,教他看上乘书法,他们即领会上乘字。由于儿童朴素纯正,写字会上正轨。如果已受非真正学习,那他要改去旧陋习较为困难,而且先入为主,眼中无高景,就流为“买卖字”,比馆阁也望尘莫及了!

写字不止是手写,有人以指画,或有双手同时写,这是别才,非众人能事。但有一点当注意的,即是有艺术、学问修养,这就是“买卖字”、“书卷气”二个分野。前人说:“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这就说明写字是从学习的背后衬出来的。即是一个工农,他也有自己专业、朴拙力量捧出书法。不是道士挥笔画符咒,草草了了,摇首晃脑自鸣得意。还有一种通病,我己也有过,正书写不好,于是乱写草隶,左右踢跤,故作态吓人,或是未学正书,而炫耀于“笔飞墨舞”,乱作狂草。这都是学书当知戒律。

游寿:随感录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我不是写字的人,大部分时考研文字,字书是要自己疏放虚浮性格去写字,另外中年微有肺病和神经衰弱,医生嘱我养鱼、看花,但家贫自食其力,便去静心写字,果有效果,此足以和同志们一提。

NO.2

“书”,也就是“写字”。写字一定要给对方即大众以美的感观,所以“字”历来就讲究法度。我以为“法”是在熟练中不断形成、提高的。前人对你口传心授,自己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熟练,在熟练中提高。如果只有口头传授而不去实践、领会,也无从提高,所以说“书法是实践中提高”的。

文字是人民大众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只要写出来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这就要讲究艺术的修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法,亦是此理。多看历代各书家的笔迹、拓本,广见钟鼎、碑帖,增长自己的内在力量。前人曾说“笔颓万支,何如读书万卷”。

游寿:随感录

游寿 哀江南赋并序

这说明“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要加强文化学习。经常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他们并不常写字,偶然下笔,却风神不凡,使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写一辈子字,写得也端端正正,却似“死在纸上”。旧社会账房先生,成天写字,可是没有见出过几个书法家。他们这种字,人们管它叫“买卖字”。

书法既然有法,就必然要有师传。可是高明的书法老师,从来不教学生学自己的字。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可资师法的书法名家多得很,为什么非要把学生迫促在自己的小藩篱下?

学书人要手、眼并重。一辈子没见过名家的手迹和好的碑版,所见到的只是一些“买卖字”,还要自诩是“能写之手”,是很可怜的。要成为书坛高手必须从童年就教他执笔,还要给他看一些上乘的法书(名家的手迹印本和碑刻),使他具有较高的韵致和眼力。

游寿:随感录

游寿 题大兴安岭鲜卑石窟摩崖祝文

我们要发展书法事业,当然要从童年抓起。童年能书,是难能可贵的,但不能动辄就称为“家”。少儿学书采用什么范本最好?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书苑》是否可以组织讨论?

我们生长在建设高度文明的时代,领导上积极培育书法人材,出版了许多前人的好的书范,可是由于缺乏真正内行的指导,同时也印行了一些旧时流行的“铁钉头”一类的“书范”。对这种东西许多人都说不好,可是却大量流行。最叫人痛心的是,印了一些普及本,买回一看,却是某某临书。由于是描涂上纸的,原来的劲健、韵致都失掉了。

“书”与“画”,是两个不同的名词。过去常常合在一起称谓“书画”,那是因为一来书画同源,二来过去能画者,必定能书。古时候都是先读书写字,如发现有绘画之才,后来才学画。近代有些人只画画,不写字,大概他们以为书法已送进博物馆,不必去学了。“书”与“画”都用指尖执笔、运笔,但“书”的用指要五指并用(有人反对这一点,大概未有练字的实践),用三指握管,无名指、小指紧跟中指后面。这是写字执笔的基本知识。我曾看到过一本画册,画中的王羲之在教子执笔作书,王羲之竟三个指头握在笔杆上端,让两指翘起。还见到一次画展,有一幅画,画面上的怀素作书,大、中二指握管,三个指头如莲花瓣翘起。初看我以为画的是道士点圣水,细看方知是怀素作书。我们也未见怀素作书,不过,从我个人习书的实践中认识到,这不是写字的姿势。作这幅画的人还是一名名画家,倘将这样的执笔方法扩大开去,是要使下一代受到不良影响的。

游寿:随感录

游寿 创作“昙花之现”

NO.3

写字本是社会交际工具,同时又是艺术,它是受社会制约,而又有个性。什么是社会制约,如三代的青铜时代各种书法,为记述帝王贵族事件,无论颂功、盟会书事,列国与王朝往来,几乎一千年以上。列国书法即使多种变化,都是庄严持重。两汉隶书,是徒隶工匠记号,从庄严中解放出来,它是放达疏纵,是人民大众共同习用的,体现出人们朴拙豪迈的风格。到东汉末年,儒生的书法,变了典雅流美,以钟繇为代表,介在真、行之间,而有隶的气骨。在隶书的末代,钟书最富有韵味。后来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袭隶风,而持犷悍,南朝承钟书之余韵,王导、羲、献父子推扬其致,极流畅之趣。隋统一政权,集南北佳书,而着重妙楷。唐初习其流风,奏章重真楷,并以科第饵人,因之楷隶之豪迈,一变为馆阁之规矩。下及清代将千余年。所以谓书法是受社会制约的。

游寿:随感录

游寿《学习寸得》手稿,写于1993年。

什么是个性呢?前人评:“钟书如鸿戏天衢,王书如虎卧凤阁”。王书出于钟繇,而各有个性,当然历代名家书法,都有个性。倘没有个性,就不成家了。

近百年来时代特点,个性突出,帝王没有了,看文件的不问什么书法了,也不讨好权贵了,各从所好。二十世纪的新中国书风,正如唐人咏蔷薇花的诗句:“狂蔓及四邻”。是极端的个性表现,各自命是创造性的时代书法家。

我呢?是什么都不成的书写,幼年没有规矩的训练,我的学书过程是不足道,更不上法了。由于自己学习专业,便注意书法,经过多次改定。情性所好,初学颜书,后写汉隶、好看峥嵘之笔。有家学的底子,后来受师友熏陶,略有所悟。中年以后,涉世稍广。由于多病,学书一是养病,二是养性。摒去万虑,集中精神,悬臂运腕,全部精神凝聚于五个指端,紧握笔管。这就我写字的过程,没有什么鸿宝、秘诀等欺世宏论。

游寿:随感录

游寿 题拓(此拓当是游寿在李庄与曾昭燏一同整理善斋青铜器安阳青铜器时所拓)

由于我是治先秦文献,接触金石资料,又曾校理二处收藏相当多的金石拓本,多阅些名家书笔法。我的老师辈,胡小石、吴瞿庵、汪辟疆,我都精心看他们的写字,当然胡老师作书的磅礴之气给我启发最多。而在我进中学时,看老父亲写寿序,旧时经师醇笃景象,打下我的性质。因之在大学时,虽字写不好,一位老经师理学家(王伯沆,周法高岳父)谓我力学,自适名家。现在已是风烛残年,这许多往事,正自愧无成,却来相问,实在无以对。

另外我说不是法的道理,如果以书法是艺术,凡是艺术必求“醇”。我幼年未下工学书,而学的碑帖较多,中年以后也未全部精力于写字,我的字始终是一个“生”,我希冀的“醇”,却未做到!虽然许多老友以贱书有“金石气”,非侪辈所及,这不过是专业所影响。

游寿:随感录

游寿 友好良朋

对于学书,却有新的体会,写字必定从幼孩学起,因为他天资干净,没有受庸俗干扰,从他执笔开始,坐着端正,紧握五指,以三指为正,后两指支撑,给他们看端正好字范。到他们会执笔,给他们悬腕写寸楷,以隋妙楷,或初唐诸名家,上至钟、王,这样他们眼中有上乘书法的基础,以后篆、隶、行、草,随他们年齿学习前进,当然书法可观。即使作为交际工具,字也能写地端正流美,给人以快感,千万不能教十二、三岁小孩写草书,而又乱吹捧什么小书法家。尤以当父母师长,把儿童作为四方招摇的“奇货”,实是有失体统。我是中材下愚之人,我体会是这样的。

对于会写字的青年,按照前人的话说:“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写字要有韵味。朴拙有朴拙之韵、流美有流美之趣。到了俗而且熟,那就无医可疗。我不喜欢发表写字,可以说我不了解写字的窍门。有些人往往来问我窍门,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由于一些人,不去学,而到处找窍门,终于空空如也。

- end -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𫖯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补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事茗——东一书画雅集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山房写字——廖伟夫书法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