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小正》記載端午日的活動是採藥、蕃蘭、沐浴,端午節更多的風俗與禳毒避疫有關。端午節的民俗在先秦文獻中有廣泛記載,例如:西漢《大戴禮記》傳《夏小正》謂五月五日“蕃蘭,爲沐浴也“。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一一端午節。端午節不僅在漢族文化中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也在許多少數民族甚而一些周邊國家中流行。從2008年起,端午已作爲國家法定節假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說很多,目前影響最大的是源於紀念屈原說。但端午節的起源在時間上遠早於屈原;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大多圍繞衛生健身驅毒辟邪,故筆者認爲,端午節最早應該是我國古代的衛生防疫節。

01端午節並不起源於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民俗在先秦文獻中有廣泛記載,例如:西漢《大戴禮記》傳《夏小正》謂五月五日“蕃蘭,爲沐浴也“。《夏小正》相傳是夏代遺書,因現存文獻系由出現於西漢年間的《大戴禮記》收錄而傳世,又迭經後人輯佚整理,經文與傳文混集,引起後人對此書產生年代的質疑。但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論,《夏小正》中描述的天象物候與夏代在時間上是吻合的;再據《史記·夏本紀》所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則此書最起碼在早於屈原200多年前的孔子時代已經流傳。

屈原自己在《九歌·雲中君》中有“浴蘭湯兮沐芳”之句,可見《夏小正》記載的五月午日蘭湯沐洗的風俗,屈原在世時就已存在。

端午節民俗的出現早於屈原,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早有考證。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了百餘條文獻資料,論證端午節起源於古代南方吳越民族的圖騰祭祀活動,遠在屈原之前。

紀念屈原說在現存文獻中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續齊諧記》雲:“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間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爲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楠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糉,並帶楠葉、五花絲,遺風也。此顯系後人所編故事。從屈原絕命之作《懷沙》中“滔滔孟夏兮”句推斷,屈原投汨羅江的時間似應早於端午日(端午已稱“仲夏”),故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說在時間上也有疑問

《荊楚歲時記》把喫糉子寫在了夏至節的活動中,而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又把競渡劃入夏至日的活動,可見這兩項活動在那時還沒有固定在端午節進行。

人們在端午日紀念一些忠烈人物,似爲我國古代較普遍的民俗,紀念的人物也不僅是屈原,還有許多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例如《清嘉錄》中記吳地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浙江一帶則曾盛行在端午節紀念越王勾踐,這是早於屈原的人物。屈原之後又有在端午日紀念馬援(東漢/廣西)、曹娥(東漢/浙江)、戚繼光(明代/福建)及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浙江)等活動的流行。

端午節雖不起源於屈原,但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人格魅力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把紀念屈原融入到端午節的活動中,無疑豐富了節日的內容,產生了很好的影響。聞一多先生在指出端午節不是源於紀念屈原的同時,也肯定了把端午節與紀念屈原聯繫起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意義。他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說:“是誰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於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

可以明確的是,端午節不是爲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而形成的節日,是先有了端午節,後來纔有在該節日開展對一些歷史英烈人物特別是屈原的紀念活動。

02端午節的起源更多的因素是爲了禳毒避疫

聞一多先生僅依據賽龍舟和喫糉子兩項活動考證端午節起於古吳越對龍圖騰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記載端午日的活動是採藥、蕃蘭、沐浴,端午節更多的風俗與禳毒避疫有關。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呂氏春秋·仲夏記》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五月五日又是惡日。《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爲田嬰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將不利其父母”的迷信傳說(孟嘗君也早於屈原),司馬貞索隱引《風典全.俗通》亦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說。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

究其原因,端午時值農曆五月仲夏,各種蛇蟲都出來活動,所謂“五毒並出”,也是容易發生疫厲流行的季節。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惡日。選擇端午這一天開展衛生防疫活動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節有在屋中貼五毒圖的民俗,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寓意將毒蟲刺死,除害免災。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爲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慾。

03端午節民俗的衛生涵義

1)蕃蘭沐浴

這是對端午節風俗最早文獻載錄的內容,故古代端午節又稱爲“浴蘭節(《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爲“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廣東有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者,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

沐草藥浴的目的不僅在於清潔,也有一定的治病作用,譬如對某些皮膚病。民諺“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防治措施。

2)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是端午節流傳最廣的民俗。艾和菖蒲都是中藥,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環境,因而衍生出“禳毒辟邪”的含義。《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日“採艾以爲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

人們掛艾草、菖蒲,主要寄託保健祛病的願望,如山西解州一帶端午節戴艾葉稱爲“去疾“。陝西同官一帶端午以蒲、艾插門稱爲“鎮病”。富蒲葉片呈劍型,方士們稱爲“水劍”,所以又叫“蒲劍”,取其鎮邪之意。

在端午還有設置其它花草以驅邪的,如《清嘉錄》記載:“戴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桃梗、蒜頭、蓬鞭等都被認爲可驅鬼辟邪。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也有些地方薰蒼朮、白芷等中草藥來避疫。

3)採藥

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一。《夏小正》傳:“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浙江桐廬、湖北監利等地均在端午有上山“採百草”之俗。因端午前後許多草藥莖葉成熟,正值採收時節,故形成此俗。

另外,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後來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喫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闢兵”之傳說。

4)系百索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亦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早期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稱“百索”。五色絲象徵五龍,以鎮五毒。《初學記》引晉·周處《風土記》雲:“造百索係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增,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饋。”又引《風俗通義》雲:“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史載唐、宋時宮廷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等分賜百官。以後相沿成習,形制更加多樣化。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糉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山東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

5)佩飾

後世由掛艾草和系百索衍生出種種佩飾。晉代《風土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以艾爲虎形,或剪裁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載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

我國古代視虎爲神獸,俗以爲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爲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爲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爲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爲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爲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闢羣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後來以絲帛等材料製作艾人、艾虎,《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績羅製成小虎及糉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用絲帛等材料製作的艾人艾虎又稱“健人”和“豆娘”。《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爲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爲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爲之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責,名曰健人。”引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騎虎狀,婦人皆戴之。”又引《唐宋遺紀》雲:“江淮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增銷剪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羣花之類。絕紗蜘蛛,綺毅鳳麟,繭虎絨陀,排草晰蠍,又膛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蟠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6)香袋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又叫香囊、香包等,似也從系百索衍生而來。將單純表厭勝的五色絲,與具有殺蟲作用的中藥雄黃結合起來,可更好地表達祛邪毒的意義。

《清嘉錄》上說,端午“制繡囊絕小,類荷包之形,中盛雄黃,謂之雄黃荷包……皆系襟帶間以辟邪”。又引《江鄉節物詞·小序》說:“杭俗,婦女制繡袋絕小,貯雄黃,系之衣上,可辟邪穢。“現在的香囊內容物已複雜得多,除雄黃外,還常裝入一些蒼朮、白芷、菖蒲、川芎、藁本、甘松、山奈、冰片、樟

腦等芳香中藥,使這些藥袋具有更好的祛毒防疫效果。

後世的香囊,製作日趨精緻,常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7)雄黃酒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諺雲:“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白蛇傳》裏白娘子在端午節誤喝了雄黃酒顯了原形,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常用來治皮膚病。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毒,飲用有一定危險性,小孩尤不宜喝,人們就改在五月五日前後以雄黃酒灑在牆壁門窗來達到驅邪殺蟲的目的;小孩則塗抹在額頭或手足心,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個“王”字,因“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爲獸中之王,借虎威以鎮邪。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亦有飲蒲酒、硃砂酒者。《五雜俎》:“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牀下等,可消毒殺菌;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等處,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南京習俗,端午節,各家以清水一盆,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預防眼疾。

8)賽龍舟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古稱“競渡”。把賽龍舟與屈原聯繫起來,始見於《荊楚歲時記》。書中說:“按五月五日競渡,俗傳爲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並命舟揖以拯之。“屈原之前先有競渡已見前述。其實曰“賽”曰“競”,明顯是體育競賽的用詞。試看唐·盧肇《競渡》詩:“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橄,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活脫脫描述的是一場體育競賽。若單純爲了祭龍和拯救屈原,似毋須突出“賽”和“競”的。

又有一種“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爲旱龍舟,令數下人舁之,傳葩伐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闢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說明龍舟活動的原意還是爲了健身防疫。

9)其他體育競賽類活動

端午節的體育競技類活動還有比武、盪鞦韆、打馬球等。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

喫糉子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糉子的出現也很早。相傳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將龍(蛇)視爲本氏族的祖先,並將貯有稻米的筒糉投入江中以飼蛟龍,進行祭祀。這是古代南方對龍的祭祀活動,北方周人則用“角黍”祭祀祖先和社神。西晉·周處《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東晉·範汪《祠制》亦云:“仲夏薦角黍。”

當時主要有兩種糉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糉”。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糉子”。

把喫糉子與屈原聯繫起來,是《續齊諧記》裏纔出現的故事。

10)各地端午節其他習俗

掛鏡一一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爲“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現在有些地方仍流行於端午節在門前掛鏡驅邪。

桃印一一端午也以桃印爲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上古神荼、鬱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爲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懸鐘馗像、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一一《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爲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爲“倒災葫蘆”。

迎儺人一一湖北黃崗一帶端午節民間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

午時聯一一《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現臺灣民間仍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風俗。午時聯句舉例:“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射箭一一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謂“金因遼舊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爲上,斷而不能一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

放風箏—廣東省石城縣,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爲“放殃”。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徵蟾蛛、蠍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餚,但現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喫“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端午節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打午時水—臺灣在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綢(眼睛),明到若烏鶩”。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喫三年”。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又相傳磕砧山盛產各種靈藥仙草,於是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汲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但河北有些地方則忌端午節打井水,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往往於節前預汲。

鬥草一一《物原》雲“漢武帝作猜拳鬥草。“可知“鬥草”出現在西漢早期以前。《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羣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我們兒時多用車前草的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爲勝。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躲端午一一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孃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一一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晴,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 芾 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

鴨蛋絡子一一江蘇一帶端午節孩子興掛‘鴨蛋絡子”,一般是將與棕子一起煮熟的鹹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似亦“百索”遺風之一種。鹹鴨蛋味甘,性涼,入心、肺、脾經,有滋陰、清肺、豐肌、澤膚、除熱等功效。中醫認爲,鹹鴨蛋清肺火、降陰火功能比未醃製的鴨蛋更勝一籌,煮食可治癒瀉痢。其中鹹蛋黃油可治小兒積食,外敷可治燙傷、溼疹。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述:“浸鴨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

放黃煙子一一也是江蘇地區過端午節時流行的一種習俗。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裏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着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着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燻五毒。

喫十二紅一一過去,在南京一帶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於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餚如雄黃酒、黃魚、鹹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覓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等作爲在這一節日裏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日氣氛。

端午是各個節日中民俗花樣最多的節日,各地還有許多習俗,不能一一盡舉。從上述主要習俗看,一個核心內涵就是清潔祛毒,健身禳災。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殺菌防病。避惡去毒,並開展各種體育健身活動,實在可算是我國傳統的衛生防疫節。紀念屈原固然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我們絕不能丟了其初衷目的,端午節各種民俗在衛生防疫方面的原義似乎更值得我們去提倡發揚。

本文摘自中醫藥文化,2014年第2期,中醫集結號編輯整理,尊重知識和勞動

○ 本文涉及方藥請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雷濤醫師微信號:342218535,歡迎投稿交流嘮嗑,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