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總離不開乾隆玉的話題,其質其量題材之廣泛冠絕朝野,館藏與民藏各佔半壁江山,同樣被衆人所津津樂道。

清代的玉雕件生產量極大並以和田玉料居多,尤其是乾隆以來達到了頂峯,可見其原料來源十分充足,足以支撐了這個產業的蓬勃發展。曾看到一篇報道提到和田玉曆代開採的數量,記載如下:從夏、商、周開始,一直到清末,有文字記載的四千多年的歷史裏,和田玉的產量共計9968噸,夏至東周1900年間,共採和田玉3800噸,年均2.5噸;秦至南北朝的810年間,共採和田玉1215噸,年均1.5噸;隋、唐、宋的699年間,共採和田玉1957噸,年均2.8噸;在元明時期的438年間,共採和田玉1496噸,年均3.4噸;在清朝的295年間,共採和田玉1500噸,年均5噸。數據的統計是否精準我不知道,我想也沒人能真正說的清楚,這可能也就是個大略的猜想。即使如此,也說明了清代和田玉的開採量居歷朝歷代之冠,這是乾隆玉興旺發達的依託所在。

歷史上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清玉其中包括大量的乾隆玉器海外流失數量巨大,部分爲人所專題所藏,如美國人畢紹普和英國人Woolf與Stuart J. Marchant等既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對清玉的愛好與收藏而形成的集合,使得我們能夠目睹乾玉真品的本來面目,同時清玉尤其是乾隆玉器也是社會各界名人向各大博物館館藏捐贈的重要選項之一。在今日來講真品乾隆玉或清中期玉雕件皆是高價值的代表,如果你也有臧品出手,想找正規渠道,秋季拍賣 臧品甄選,添加:fuxi527、但上世紀初及其往後的一段很長時間裏,其乾玉的價位並沒得到很高的提升,這在下面的資料中可以得到印證。

唯美乾隆玉,還觀三百年;

漢人慕清史,愧疚難堪顏。

一悲屠城日,二恨韃虜辮;

唯有玉青白,流傳至今天。

清乾隆 白玉童子騎牛

9.5 公分

牛代表寧靜致遠﹑柔能克剛;童子騎於其背,象徵謙恭和順,溫馴恬淡;其奮蹄拉犁,更示春耕時令。牧童稚小,仍無懼牛身。一小麒麟拱照,寓意明君在位,奉天承擼蔑。

清乾隆 碧玉獸面紋雙耳蓋爐

21.7 公分

清乾隆庚子年(1780) 白玉題御詩海門菴插屏 配象牙座

20.8 公分 60,000 — 80,000 英鎊

製詩

海門菴一絕句

東向江連大海溶

丸泥那得此門封

扶桑曉旭紅雲湧

泰岱何殊日觀峯

印章:「所寶惟賢」「乾隆御筆」

海門位於江蘇省長江流域,明清兩朝以棉產、棉商而聞名。本插屏紋飾刻畫海門港口景色,雕工細緻、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雕刻工匠捕捉亂石與驚濤之質地功力甚高,盡顯功架,足見其鬼斧神工。反之,樓閣結構分明,構圖規律,由此可證匠人可能受當時之繪畫或雕版印刷所影響。

乾隆認為玉山子插屏等器物,應承傳古代名家書畫遺風。據記載,多幅御藏之書畫已遵御旨,雕琢成器,五代名家關仝(907-960)之名作《關山行旅圖》,正是箇中典例。此品構圖和諧,正是乾隆心儀之玉雕樣式。

清十八/十九世紀 青白玉痕都斯坦式菊瓣盌

15 公分

清乾隆 白玉福慶有餘紋瓜棱瓶

12 公分 估價: 40,000 — 60,000 英鎊

清乾隆 碧玉高士賞遊圖筆筒

13.6 公分 估價: 100,000 — 150,000 英鎊

筒碩大,轉動筆筒時,即如打開卷軸,令人一見難忘,足證乾隆年間玉雕工藝登峯造極。本品構圖精細,描繪文人與侍從遨遊山水之盛景。筆筒刻畫岩石及人物之外形,對比生動、深不可測,巧妙捕捉飄逸渺遠之境。

本品紋飾乃繼承華夏書畫古風,將器物表面化作橫軸於其上作畫。轉動筆筒即為一景,觀者可從不同角度觀賞器物之美。乾隆對經學、詩詞、書法、藝術均興趣甚殷,而筆筒為文人必備之物,因此筆筒於乾隆年間風行一時。除各種文人志趣外,乾隆亦自視為文人領袖,尤對隱士風流甚為著迷,可見乾隆將個人志趣融入公眾形象之中。

另一面

清乾隆 白玉蝴蝶紋葵花式盌

12.5 公分 估價: 30,000 — 40,000 英鎊

葵花為形,精工巧製。

清乾隆 碧玉年年有餘紋龍耳洗

25 公分 估價: 20,000 — 30,000 英鎊

清乾隆 碧玉獸面紋三足蓋爐

21.7 公分 估價: 15,000 — 20,000 英鎊

清乾隆 白玉夔龍紋雙耳蓋爐

16.5 公分

本品飾夔龍紋,互相交纏,有如繩索,乃受東周之青銅器物所影響,古今紋飾於一身,融為一體,足見清朝匠人創意匠心獨摺1酒防^承宋朝之傳統,將高古祭禮所用之青銅器重新詮釋,製作玉器,故可見其採用仿古獸面紋。乾隆年間,莫臥兒帝國所製之痕都斯坦玉器紛紛來朝,本品亦受其繁複華麗之風格影響,故其外形抽象,眼睫與龍吻皆羽毛豐滿。

清乾隆 碧玉穿雲遊龍紋缽 配銅鎏金座

18.5 公分 估價: 60,000 — 80,000英鎊

乾隆帝素喜穿雲遊龍紋飾,本品雕琢遊龍馳騁祥雲之間,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引人注目。每龍獠牙尖銳、杏目圓睜、鼻孔賁張,形態甚為威猛。螭龍身體呈流線形,滿佈鱗片,仿似劃破長空,遨遊彩雲之間,力量驚人。此類器物,應受元代碩大黑玉缽所啟發。該缽於乾隆皇執政期間,發現於一道觀中,現藏於團城演武廳,

清乾隆 碧玉獸面紋三足蓋爐

16.5 公分 估價:15,000 — 20,000英鎊

清乾隆 白玉蓮瓣紋蓋爐

17.4 公分 估價: 30,000 — 50,000 英鎊

口折沿,飾如意紋,造型鮮見獨特,配爐足湼〖y飾,尤見優美雋秀。

清乾隆 青白玉仿古瑞獸紋雙耳活環蓋盌

14.6 公分 估價: 20,000 — 30,000 英鎊

清乾隆 白玉穿雲遊龍螭耳方鬥

19.3 公分 估價:50,000 — 60,000英鎊

圓潤白玉雕琢,比例均稱完美,琢磨細緻,盌面潤澤,光可鑑人。乾隆一朝,御作坊多以小塊玉石製器,皇帝更常賦詩題詞,感嘆玉石稀罕。自西征準噶爾,平定於闐、葉爾羌(今新疆),其地所產碩大良玉,至此歲歲朝貢,源源不絕。

清乾隆 碧玉龍紋帶扣

12.5 公分 估價:3,000 — 5,000英鎊

清乾隆 碧玉纏枝蓮紋座

11 公分 估價:3,000 — 5,000英鎊

清乾隆 碧玉獸面紋鳳耳瓶

18.4 公分 估價: 10,000 — 15,000 英鎊

清乾隆 白玉獸面紋三足蓋爐

18.5 公分 估價:40,000 — 60,000英鎊

形制可上溯高古青銅簋,以獸首為器物底足。

清十八世紀 白玉螭龍獸面紋六棱觚

16.5 公分 估價:30,000 — 50,000英鎊

十八世紀,盛行以古青銅觚為雛本製作玉瓶,成品尺寸相異,造型不同。

文章由紀伯倫高先生整理編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