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書論畫 |“印象莫奈”虛擬展覽要來中國巡展

2016年,莫奈逝世90週年。深圳市某公司引入“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以此活動紀念這位印象派大師。消息一經發布,瞬間刷屏“朋友圈”。由此可以看出,莫奈在中國的人氣有多旺。但是,讓衆多“莫奈粉”有點小失望的是,這次來華巡展的並不是莫奈的藝術原作,而是以數字化多媒體形式展出的莫奈的400多幅“圖像作品”。說到數字化的展覽,其實並不鮮見,藝術展覽正呈現出明顯數字化的趨勢。如上海世博會的虛擬遊覽、中國美術館的網絡虛擬展廳,還有國外博物館、美術館的網展等。尤其是谷歌的藝術計劃,谷歌利用谷歌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內部實景與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並以超高解析度拍攝館內藝術名作,提供給全球網民欣賞,這無疑是爲所有人提供了一個可隨時觀看的藝術數字平臺。

本次來中國巡展的“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一個重要的宣傳點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看完莫奈的400餘幅原作,我們原本是要跑遍全世界的,而現在我們可以不出國門一次性地看完。然而,問題來了——觀看400幅虛擬畫作的價格可不便宜,展出期間平日票價是80元每位,週末更是高達100元每位,而在日本展出的“莫奈大型巡展”,除了90幅原作外,還包含莫奈的知名畫作《日出·印象》及他的收藏,曾經使用過的眼鏡、畫板、繪畫器材等,票價摺合人民幣也有90元。真跡、複製品的門票價格近乎一致,那麼這場“莫奈虛擬展”的含金量在哪裏呢?

談書論畫 |“印象莫奈”虛擬展覽要來中國巡展

克勞德·莫奈 《由玫瑰花園望向吉維尼住屋》 1922-1924 油彩、畫布

商業性展覽的藝術質量有待考量

看似類似的數字化展覽實則有較大的不同。比如國內外美術館的虛擬展廳很多時候是免費的,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質,即免費給觀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可獲取的藝術資源。而去年的梵高多媒體展覽,以及這次的印象莫奈展覽是要收費的,是一種商業性的展覽。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藝術展是否應該收費,而是商業利益期待在藝術展中佔了多大的權重,因爲這直接關係到展覽的質量,進一步說,這關係到藝術到底要帶給大衆什麼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一味追求商業回報的展覽必然有使展覽“變味”的隱憂。以去年的梵高以及此次的莫奈多媒體藝術展爲例,原本尺幅不大的作品將被投影在巨幕上,作品以誇大10餘倍的尺寸、更加強烈的色彩效果、立體效果呈現出來,以多媒體、燈光、音效、互動技術等多重搭建的布展方式全方位將觀衆包裹在藝術作品之中,從天花板到地面,觀衆將置身於一個預設的“莫奈的世界”中,正如主辦方廣告中所宣傳的,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將是本次展覽的重點。但所謂藝術體驗就是如此嗎?如此強調感官衝擊力、互動體驗性其用意顯然是吸引觀衆買票入場,而使觀衆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作品會不會使得欣賞作品的距離美消失呢?觀衆自主觀賞藝術作品的空間又在哪裏呢?展覽呈現中有選擇性對作品效果進行放大,再加上音樂的渲染,觀衆更像是在觀看一場以莫奈或梵高爲主題的好萊塢大片。

當藝術品以指定的面貌精確地傳遞到觀衆眼前,觀衆在觀看藝術品時喪失獲得獨特自我感受的時候,就是藝術展的變味和悲哀了。隨着目前展覽數字化趨勢發展,加上越來越強大的技術力量,一方面,一些原本並不那麼好的作品可以被那隻看不見的手選擇、操縱爲優秀作品,另一方面,被展示技術強化的展覽也會導致公衆感受藝術作品的神經逐漸麻木,這對藝術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引導,而且會模糊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人欣賞藝術的品味變得淺薄和遲鈍。由此看來,在“一次性看完莫奈作品”的優勢背後,數字化藝術展覽也很值得警惕,而藝術展覽的公益性與商業利益的關係更加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談書論畫 |“印象莫奈”虛擬展覽要來中國巡展

克勞德·莫奈 《紫藤花》 1919—1920年

觀看畫展不能追求新鮮本末倒置

本次“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在大衆中掀起的超高熱情也提供給我們一個重新思考藝術品原作與作品數字化關係的契機。排除因過度商業化而“變味”的數字化展覽,僅僅就作品數字化和原作來看,是否有了高清的、可隨時獲取的數字化藝術品,藝術原作就可以真正束之高閣了。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藍慶偉認爲: “從本次莫奈展覽售票買賣中,我們既能看出‘莫奈’的價值也能看出觀衆觀看‘莫奈’的願景,而這一切都是基於莫奈及其原作。無可否認,新技術在推動事物認知上發揮出很大作用,這得益於版權複製和媒介傳播。然而電子展示不屬於‘機械複製時代藝術品’的範疇,更去掉了欣賞的基本要素,電子展示屬於圖片展示多樣化的一種。如果因觀看了電子展示的莫奈作品而放棄對其原作欣賞的追求,則是欣賞的本末倒置。”簡言之,原作意義無法替代,更不能讓“熱鬧”替代了欣賞。

在筆者看來,對原作意義的強調並不是要樹立藝術品充滿神祕的權威性,也並非要讓大衆重新膜拜於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面前,而是要強調藝術觀賞中作品與觀衆之間的個人化的、獨特的、不可分享的體驗。在今天一切信息、資源都唾手可得的技術時代,藝術品的數字化在帶來大衆藝術普及的同時,也迅速地將藝術品轉化成了信息,很多時候藝術品的數字化激發出的是佔有資源的衝動,而非欣賞、體驗藝術的衝動。正如藍慶偉館長所說,“大衆對此次莫奈藝術展報以如此高的熱情度,是源於莫奈及其原作,是渴望與莫奈藝術進行對話、交流。否則,在網絡上或畫冊上均能看到莫奈的作品,花錢到現場、哪怕是多媒體展示的現場,觀看的意義何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