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鬥劇到底該不該禁播?

文 風青楊

25日,北京日報官方微博列舉宮鬥劇5大罪狀,直指這些宮廷劇的熱播雖然能豐富大衆娛樂的生活,但也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該文章曝光後,傳出各大電視臺已全面停播、禁播宮鬥劇的消息,其中,江蘇衛視開播沒多久的《如懿傳》將被綜藝節目換檔。資深業內人士透露:“春節期間宮鬥戲的確受到限制,後續怎麼辦還沒說。範圍是針對宮鬥戲,不是古裝戲,具體原因不詳。”(騰訊新聞一線)

《甄嬛傳》當年如此高的收視率,除了其製作精緻之外。其最大的看點,也就是勾心鬥角,這無疑是迎合了中國人某些文化心態。比如傾軋、鬥爭、篡奪、猜忌、彈劾、籠絡等種種權謀手段,無一遺漏地展現。一個圈套連接着一個圈套,一招計謀通向另一招計謀。各種陰謀暗算都運用得爐火純青,以至於有不少人將該劇稱爲清宮版的《杜拉拉昇職記》。不少人甚至認爲學會甄嬛一樣的本領,在職場和官場之中,有起有落但最後終將得到自己想要的,是一種本事。

甄嬛剛剛入宮,就好比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通過父母的關係進入到一家很大的企業!……爲了保全職位,在不斷的工作中步步小心仔細,拉攏同事,建立自己的戰線,開始反擊,終於扳倒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成爲了老闆眼前的紅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甄嬛傳》又正好滿足了中國人窺視獲得權力訣竅的願望。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爲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餘則成了。

我不喜歡宮鬥劇,但那些喜歡“後宮小說”的讀者羣,以18歲至35歲的城市白領女性爲主。她們大多受過良好教育,自我意識很強,有不少還是獨生女,而她們面對的職場、愛情壓力又非常大,需要被肯定、被嬌寵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於是,便從小說中尋找安慰。“後宮小說”中關於權謀、溝通技巧的描寫,也能給她們的職場生活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比如堅強、隱忍,宮鬥劇《甄嬛傳》就是在這種社會心理背景下大紅大紫的。

回到真實的生活裏再看一看鄧文迪。爲了達到目的,她不擇手段,每一步都計劃周詳,爭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終躋身美國上流社會。縱然人們對她介入別人婚姻有頗多微詞,但很多人都認爲,從去美國加州大學求學,到成爲耶魯大學MBA,再到進入星空衛視工作,她履歷上的每一段經歷,也都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多少女人,在電視劇裏向甄嬛學習,在現實中向鄧文迪靠攏。那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至於禁不禁播,在本人看來,在文學作品創作,就應該既可以像瓊瑤那樣,全書寫的都是幸福美滿,風花雪月。也可以像金庸《連城決》那樣,寫盡人心的權詐與惡劣。套用魯迅一句話:看到這裏,易學家看見八卦,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幹部看見升遷。更何況《甄嬛傳》在中國的熱播只是當下中國的一陣風,它的藝術價值遠不及中國那些流傳了幾百年的經典。它未必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主流。

有一個流傳很多年的網絡段子曾經這樣評價日本、美國和中國企業的風格:日本企業是下圍棋,培養團隊意識,爲整體利益和最終勝利不惜犧牲局部棋子;美國企業是打橋牌,和夥伴緊密團結一直對外,利益平均分配;而中國企業間更像“國粹”打麻將,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不和也不讓別人和。

宮鬥劇的熱播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爲整個社會叢林法則的盛行,給了“宮鬥”生長的土壤。這種環境,又“成功”的影響了多少中國女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