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研究將可居住區定義爲地球與太陽距離的99%。

  北京時間12月20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近日研究人員表示失控的全球變暖導致的結果之一——海洋蒸發,並不會在未來1.5億年內發生,它更可能在未來10億年內才發生。科學家們這樣總結是因爲他們擴展了對所謂的“可居住區”的定義,也即行星爲了支持生命存在而所處的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範圍。

  隨着太陽衰變它產生的引力變得越來越強,地球將環繞太陽旋轉並最終死亡。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離開可居住區範圍——之前被定義爲地日距離的99%——所需要的時間將更長。這篇發表在期刊《自然》上的文章表示可居住區應該被定義爲地日距離的95%。

  隨着太陽逐漸衰變,它的引力拖拽作用將延伸,地球將開始環繞它旋轉,直到恆星內部不可逆的溫室效應導致海洋蒸發。

  研究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傑里米·勒康特(Jeremy Leconte)表示:“如果我們認爲可居住區的極限是0.99AU(AU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這意味着地球將在1.5億年後開始失去海洋。現在我們最新的估計是大約需要10億年的時間,這幾乎增強了一個等級。”

  之前研究的圖表顯示了其它恆星的可居住區。

  “從地球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爲據稱地球非常接近可居住區的內邊緣。我們現在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近。”當一顆行星靠近恆星時,產生的熱量會導致海洋蒸發。異常潮溼的空氣將圍困更多熱量並導致逃逸的溫室效應,直到海洋完全蒸發,大氣層消散至太空。

  這項報告也承認可居住區的精確位置仍存在不確定性,它之前已經被修訂過好幾次。然而,勒康特博士進行的研究據稱是最權威的,因爲他是首個利用更加複雜的三維電腦模型進行模擬,而非其它研究使用的一維模型。這項發現極大的增加了在其他行星上發現外星生命的概率。同時這導致金星,雖然平均表面溫度是462攝氏度的高溫,曾經一度存在水的可能性提高了不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