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是書法家,卻養育了書法家。

網絡上,你會看到題爲“屈原書法”、“屈原書法圖片”、“屈原書法字體大全”、“屈原原創書法設計作品”的欄目,不知情的讀者觀之,還以爲屈原也有墨跡遺存。今人以詩人屈原的大名,大賺書法買賣的實惠,聰明有點兒過頭,而概念模糊得可以。書法家寫的字再好,字的內容不好也是白搭,於是書寫古典詩詞的精品就成爲一條捷徑,多少書家藉助前人的詩詞歌賦而留下傳世之作。

彭 俐

屈原不是書法家卻養育了書法家,人人抄《離騷》,幾人知屈原?

明 文徵明行草書《離騷》(局部)(圖4)

中國書法歷史上,書法家抄錄詩人的詩作而留下墨寶的事例不勝枚舉。而屈原的詩篇更是歷代書家手抄筆錄展示才藝的最佳選擇。元代趙孟頫留下書法真跡《屈原詩遠遊篇》;明代沈藻寫下《橘頌帖》。然而,還是三閭大夫的長篇抒情詩《離騷》最受書法家們的傾慕、追捧。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宋代米芾、元代吳睿、明代文徵明等,分別以楷書、行書、行草、小楷等形式恭敬抄錄,皆成書法名篇,以爲後人範式。可以想見,若無偉大的詩人屈原和他的千古絕唱,則書法家又何以寄託自己的情志,馳騁才華?!倘若2300年前,楚國的屈子大夫手中有一管紫毫、几案上有一方宣紙,可以盡情盡興地濡墨揮灑,那麼誰知道“中國書聖”這一名號到底是歸屬王逸少呢,還是歸屬屈大夫。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詩人大多是天生的書法家,至少他們的不朽詩篇是天然的書法“模版”。假如一位書法家不會寫詩,那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在古代,尤其唐代以降是不可想像的;在今天,也是一種明顯的缺憾。漢語文學皇冠上的明珠、兼具音樂旋律之美和繪畫畫面之美的古典詩歌,是最適合用書法表現的美麗文本。詩人與書法家的心性一致,氣質相投,情感連通,思想共振,精神互補,意境交融,自古詩書一體,血脈基因無二。而數千年以來的詩人之中,首屈一指者,屈原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屈原是中國的詩魂。

屈原(約公元前339—前278)生長在最適於詩人生長的南方,那裏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最適合鳳鳥翱翔,花朵芬芳,最適宜——“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菏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詩作《離騷》的情感異常雄肆、奔放、豪邁、激昂,同時又是那樣纏綿悱惻,悽楚哀傷,辭藻之華麗、音韻之鏗鏘,足以讓萬里山川愀然作色,百代蒼生戚然動容……其作品的氣度之從容、吐屬之優雅、性情之高貴、心地之美好,在萬千古典和現代詩文之中所僅見,堪稱千古絕唱、萬世奇珍。何況屈子以心血鑄辭,以性命抵詩,更是世所罕見,詩家獨步。難怪宋代大文豪蘇軾有言:“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及其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這就是歷代書法大家爭相筆錄《離騷》而不綴的深層原因。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上,看一個民族有沒有教養,就看其有沒有偉大詩人,這就是屈原和《離騷》的價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屈原所代表的中國詩人的心靈天地中,有着人類視爲真理和信仰的光芒照耀,恆星一般璀璨、亮麗,穿越茫茫時空……

(原標題:人人抄《離騷》,幾人知屈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