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一部片中出現的真實人物幾乎全部健在的傳記電影,《女王》在尺度拿捏上非常謹慎,基本可信地還原了當年轟動全世界新聞的幕後情景,展現了立體的王室羣像畫面,扮演伊麗莎白二世的海倫·米倫由此獲得了7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鐵娘子》這部電影並不是切片式的,而是全景式的,從耄耋之年撒切爾夫人的回憶起筆,敘述了她從雜貨店主的女兒開始,如何考上牛津,投身政治,成爲保守黨黨魁,出任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職期間,她打贏了一場戰爭捍衛了英國的領土主權,她力排衆議推行自由市場政策讓英國經濟走出低谷,至今仍被公認是她的重要政治遺產之一。

「語音版」銀幕上的英倫名人,文/阿眉

電影《女王》海報歷史人物題材的電影不容易拍好,一是難在如何把一個人的一生濃縮在兩小時裏表現出來;二是難在,那些史書上已有定論,生平爛熟於心的名人,如何拍出讓觀衆眼前一亮的新意。

把自己看過並喜歡的傳記電影隨手列出片名,英國名人爲主角的竟佔了多半壁江山,而且,幾乎都在奧斯卡評獎上大有斬獲。

在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男主角的《至暗時刻》中,加里奧德曼出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的國王喬治六世,在電影中只是個出場不算太多的配角。

但在七年前的另一部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喬治六世成了主角,時代背景同樣放在了二戰時期。因爲愛德華八世退位而勉爲其難登基的喬治六世自小口吃,希特勒大軍壓境,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直播間裏流利地對他的人民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至今網上還能找到喬治六世講話的音頻和視頻片段,和丘吉爾排山倒海令聽衆熱血沸騰的演講相比,只是非常普通甚至略顯遲緩的講話,看了《國王的演講》,才能體會喬治六世能夠說成如此水平,背後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出色扮演了喬治六世的“臉叔”科林·費爾斯由於這個角色,獲得了第83屆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國王的演講》和《至暗時刻》這兩部人物電影,都可以稱之爲“局部切片”式電影,亦即選取歷史人物一生中某個代表性時段,以此爲基礎來塑造角色,展開情節。

另一部“局部切片”式的英倫名人電影,是2006年的《女王》。選取的片段,是1997年戴安娜王妃車禍離世後的幾天。噩耗傳來,王室一開始表現出了外界看來相當冷淡疏離的態度,或者,用女王自己的話說:“我選擇靜靜地悲傷,默默地哀悼。我以爲這是我們民族一貫做事的方式。從不張揚,但不失尊嚴。”在她看來,呼天搶地的悲傷有失王室的體面,大概,對於已經和自己兒子離婚的前兒媳,她也不覺得有悲痛欲絕的必要。這卻激怒了把戴安娜視爲“人民的王妃”的英國民衆,反王室的情緒空前高漲。那大概的確也是伊麗莎白二世一生中相當黑暗的幾天。最終,爲了重建王室形象,女王向人民屈服,走到白金漢宮門口的哀悼花海前與民衆見面,並發表了全國講話表示對戴安娜的悼念。作爲一部片中出現的真實人物幾乎全部健在的傳記電影,《女王》在尺度拿捏上非常謹慎,基本可信地還原了當年轟動全世界新聞的幕後情景,展現了立體的王室羣像畫面,扮演伊麗莎白二世的海倫·米倫由此獲得了7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作爲童年幾乎每天會在新聞聯播中聽到“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代人,對撒切爾夫人的相貌算是十分熟悉,但在看完撒切爾夫人的傳記電影《鐵娘子》後最初幾秒鐘,竟然恍惚中要努力回想一下,才重新想起當年黑白電視機上那個撒切爾夫人的模樣。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演技,就是有這樣的力量——她以這個角色在84屆奧斯卡頒獎中,獲得了她的又一個奧斯卡影后。

《鐵娘子》這部電影並不是切片式的,而是全景式的,從耄耋之年撒切爾夫人的回憶起筆,敘述了她從雜貨店主的女兒開始,如何考上牛津,投身政治,成爲保守黨黨魁,出任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職期間,她打贏了一場戰爭捍衛了英國的領土主權,她力排衆議推行自由市場政策讓英國經濟走出低谷,至今仍被公認是她的重要政治遺產之一。看過電影后,會記得片中一個象徵性的畫面,在坐滿了身穿黑灰西裝男性的議會中,孤零零坐着身穿藍色套裙的撒切爾夫人。也會記得她說出的那些鏗鏘有力的臺詞:“我永遠也不會成爲一個只會挽着丈夫的手臂保持安靜和優雅的女人,或者獨自在廚房裏刷盤子的女人。”“如果你想改變一個政黨,領導它;如果你想改變一個國家,領導它。”

所有的電影——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文藝創作——都存在着立場問題,傳記電影似乎尤甚,電影推出後要面對的不僅是對作品的評價,還要和電影主角原型捆綁在一起面對評論。作爲曾經大刀闊斧削減福利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一生中從來就不乏反對者,《鐵娘子》上映後,收到了許多諸如“美化撒切爾夫人”的惡評。而據報道,電影《女王》上映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也拒絕觀看這部以她自己爲主角的電影。

作爲個人,拒絕觀看當然是女王的權利。但可惜——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幸而,每一位曾經或即將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最終無論如何也無法拒絕的,是歷史和人心的評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