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ETI研究院天文學家,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傑森·羅伊(Jason Rowe)表示:“這些結果顯示,不但與我們地球類似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並且運行於宜居帶的多行星系統也是普遍存在的。來自美國搜尋地外智慧文明研究所(SETI)以及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利用NASA的開普勒望遠鏡已經發現了715顆新的系外行星。

   北京時間6月26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對於行星獵手們而言,今年是一個豐收之年。來自美國搜尋地外智慧文明研究所(SETI)以及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利用NASA的開普勒望遠鏡已經發現了715顆新的系外行星。

  這些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圍繞305顆恆星運行,因此很顯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多行星系統,有多於一顆的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

  所有這些消息中,有一條特別引起關注,那就是開普勒的數據中還發現了首顆地球大小,且運行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Kepler 186f。

  這對於瞭解類地球行星是否普遍存在於銀河系這一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SETI研究院天文學家,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傑森·羅伊(Jason Rowe)表示:“這些結果顯示,不但與我們地球類似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並且運行於宜居帶的多行星系統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系外行星大部分的運行軌道都要比水星距離太陽近得多,但其中也開始呈現一些與我們的太陽系相似的特徵。”

  新發現行星數量的急劇增長要得益於一項新的數據分析計劃,就所謂“合併驗證方案”。這種方案將讓研究人員得以同時對大量的系外行星開展研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需要逐一進行分析。

  這項新技術採用基於識別的概率方法進行,對全部15萬顆開普勒望遠鏡觀測的恆星進行分析後的結果顯示其中有數百顆恆星擁有多行星系統。

  基於這一結果,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太可能是受到雙星系統影響而導致的誤差,是真實的多行星體系。這些發現將迄今已知系外行星的數量增加到了超過1700顆。

  羅伊表示:“通過這項工作我們也認識到這些多行星系統中的行星體都比較小,它們的軌道很平坦,偏心率也較小,這都與我們的太陽系非常相似。”

  4月17日,開普勒團隊宣佈了Kepler 186f的發現,這是首顆被發現運行於宜居帶的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這一領域取得的一項重要進展。

  SETI機構CEO兼主席大衛·布萊克(David Black)表示:“發現這些行星,並證明具備宜居條件的行星可以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點,將會增加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或許是大量的生命——它們就生活在宇宙的別處。”

  開普勒項目的數據採集已經於去年春季結束,原因是衛星上第二臺反應輪發生故障,從而導致望遠鏡無法進行精確的目標指向。

  然而,在5月20日,美國宇航局宣佈批准所謂“K2”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想法是打算利用照射在望遠鏡一側的太陽光光壓,將其作爲替代第三個反應輪的作用,從而重新利用這臺望遠鏡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道格拉斯·凱德維爾(Douglas Caldwell)是任職於SETI研究所的開普勒項目科學家,他表示:“我們已經無法繼續維持對開普勒望遠鏡原先的天區進行觀察,但這臺望遠鏡的建造和運行人員都非常聰明。

  另外,感謝整個項目組團隊的努力工作,我們現在可以對更廣泛環境下的行星進行搜尋,包括在一些恆星形成區域。

  開展這些研究將幫助我們加深對太陽系如何形成及演化的理解。”羅伊表示:“我們開展的研究工作越多,我們便會發現越多能讓我們想起家鄉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