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祭地的仪式叫做“禅”,禅在泰山脚下的云山和亭山举行。

九州禹迹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过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

大禹,姓姒,名文命,受舜禅,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丰县),以金德王。大禹疏河治水,铸九鼎、分九州,制贡法,立学校。禹王是中国历史上“相揖逊”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将天下传给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但是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禹的错,当时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举的,不是禹自己决定的。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但禹死后人们爱屋及乌,拥戴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样,夏朝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开了“家天下”的先河。

033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大禹

夏朝曾十次迁移国都,在今河南、山西、安徽等地都有夏朝故都的遗址。《史记》记载,大禹在巡视江南的时候,死于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临终时的遗嘱是“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田亩”,享年一百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会稽山下选择了一块吉地修建了大禹陵。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缺点和过失。他自奉甚俭,恭敬鬼神;自己破衣烂衫却将国家制度制订的美伦美奂”。大禹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走就是十三年,曾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

禹在位二十七年,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而且胼手胝足,还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地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后世的书呆子有专门学走“禹步”的,他们不知道只有得了风湿才能走好“禹步”。所以孔子才反复说“禹,吾无闲然矣”。

“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第二层意义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土地。他曾派使臣大章从中国的极东(辽东)至极西(沙漠)进行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中国国土面积东西共计2亿33500里零75步。又派使臣竖亥自极北(沙漠)至极南(南海)测量,中国南北共计2亿30500里零71步。

上古时代,十进制的数字概念与今天不完全相同。上古是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兆就是十进制最大的数。今天是以万万为亿,古今数字概念不同,这是需要注意的。“步”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先秦时期的一步为六尺,一尺合今天的二十三厘米。

{!-- PGC_COLUMN --}

百郡秦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了封建制,改为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为一百零三郡,取个整数就称为“百郡”。汉朝的百郡是在秦灭六国、并土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叫做“百郡秦并”。前面“户封八县”中曾提到“县”,这里又提到“郡”。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区域“郡县制”的管理单位,大体上相当于现代“省县制”的概念。

033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始皇帝塑像

秦以前郡小县大,周时天下分为百县,一县下辖四郡,所以《春秋》各传上都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以后郡大县小。县者悬也,或悬在郡的上面,或悬在郡的下面,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秦汉以后万户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长,明清时则通为七品官。

唐朝以郡为第一级行政单位,下设有州、道、县,宋时加入府一级,明清时期设有府、道、州、县,行政区域的划分又不一样了。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岳”指五岳,“宗”指宗主,五岳的宗主是泰岱。“岱”是泰山的名字,叫岱山,因为位于山东泰安州,所以这里称为“泰岱”,简称泰山。五岳以泰山为尊,《诗经》里就有很多歌颂泰山的诗句。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他在逝世前低声吟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历代的帝王在政权更替、新君登基的时候,都首先要来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封禅大典,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就在泰山、云山和亭山。祭天的仪式叫做“封”,封都在泰山举行;祭地的仪式叫做“禅”,禅在泰山脚下的云山和亭山举行。由于历朝的规矩不同,禅祭的地点也就各有所异,例如三皇时期的封禅,羲农封在泰山,禅在云山;黄帝封在泰山,禅在亭山;尧舜都是封泰山,禅云山。云山在泰山的东南,亭山在泰山的正南,都离泰山很近,山很小。

“封”是祭天,要在泰山顶上搭起很高的土台子,烧起火来,对天(实际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天来见证并佑护,等于现代新任领袖上台的就职演说一样。“天”又是谁呢?众人为天,这番话是讲给天下人听的。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南宋以后,长江以北被金人占据,封禅大典就无法在泰山举行了,于是改为封禅与郊祀合一。明成祖永乐帝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的“天地坛”改称“天坛”,专门祭天。

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宰相张说任“封禅使”,负责封禅大典的准备和仪式。张说大权在手,就乘机将女婿郑镒的官位从九品一下子升到了五品。玄宗很奇怪,就问郑镒是怎么回事。郑镒支支吾吾,讲不出口,站在一旁的黄幡卓就为他打圆场说:“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一下子没有听懂,从人就指了指张说。玄宗这才明白,说:“原来是岳父泰山的功劳啊”!此后,老丈人就称为“岳父”,也就是“老泰山”了。

以上四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

天下数以百计的郡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果。

泰山是五岳之首,

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天,在云山、亭山祭地。

雁门紫塞

以下几句了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风景之秀美,是其它任何国家和地方都比不了的。以前我们是身在其中不知福,全世界转了一圈再回过头来,确实体会到古人说的没错,风景最好的旅游胜地还是在中国,令人百看不厌。

如果要看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北疆的雁门关,因为《吕氏春秋》上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山位于山西代县北境,属北岳恒山山脉,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上“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一句话。为什么大雁要从关门飞过呢?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一千九百五十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不能从其它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就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相传每年春天,南雁口衔芦叶北飞,在雁门关前吐叶盘旋,直到叶落方才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

033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雁门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虏,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历代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杨家将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关内外,保家卫国。自春秋以来直二十世纪,发生在雁门关前的战事,有记载的就有一千余次,可见此关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的徽钦二帝是从这里被押走的,昭君出塞也是从这里离开的,慈禧被洋人追赶逃至此地,古今多少故事都发生在雁门关。

如果要观赏长城,就要看在西北的“紫塞”。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的长城尤为壮观,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真像在梦幻中一般,故称为“紫塞”。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