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有可能毀滅全宇宙。暗物質廣泛存在於宇宙當中,但是至今爲止,人類科學家並未找到任何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一切仍然停留在推測和理論階段,但是最近一項震驚全球的研究發現,宇宙深處某地暗物質正在向一個點極速聚合,約百萬年內,將逐漸聚合成爲一顆完全由暗物質構成的星球,其質量大小相當於一顆恆星。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科學家們預測稱,一旦這顆由暗物質構成的恆星形成,將有可能威脅到整個宇宙星系系統的正常秩序,甚至有可能成爲宇宙毀滅的開端。

 

  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而宇宙中的第一代“居民”——恆星——則要等到大爆炸之後大約1億年纔會閃亮登場。即便根據恆星的標準,第一代恆星也都是“巨人”。它們要比現如今的任何一顆恆星都更大、更亮、燃燒得也更快。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不過,如果有關恆星形成的一個新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第一代恆星會比科學家們先前想象得還要更奇特,原因就在於它們和暗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暗物質是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們佔據了宇宙物質的80%。類似我們太陽的恆星通過把較輕的元素聚變成較重的來與其自身巨大的引力相抗衡免於坍縮。但物理學中一些最流行的理論認爲,組成暗物質的粒子同時也是自身的反粒子。這就帶來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第一代恆星的能源可以源自聚集在其核心處的暗物質的自湮滅過程。

  這些“暗星”的溫度要比由核聚變維繫的恆星低,但個頭會更爲龐大。“它們仍然是恆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暗物質的比重小於總質量的1%,”美國密歇根大學的KatherineFreese說。Freese和美國猶他大學的PaoloGondolol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DougSpolyar一起於2006年首次研究了暗星。他們說,如果暗星存在,它們會通過推遲第一代“正常”恆星——被稱爲星族Ⅲ——的形成10億年來改變早期宇宙中的化學組成。暗星同時還能解釋爲什麼超大質量黑洞能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如此快速地形成。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科學家還沒有確認暗物質粒子的屬性,但許多物理學家認爲它們是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超對稱理論預言了這些飄渺的粒子,它同時還提出所有已知的粒子都具有大質量的夥伴粒子,其中的絕大部分自大爆炸以來就已經衰變了。因爲倖存的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和會普通物質僅僅通過弱核力和引力——自然界中最弱的兩種力——發生相互作用,所以要想探測這些粒子是極其困難的。

  在大爆炸之後,宇宙是一片由均勻分佈的粒子組成的海洋,沒有結構,沒有光亮。這些粒子中有一小部分是我們熟悉的普通重子物質,但其餘的絕大部分則是暗物質。隨着時間的流逝,暗物質粒子併合形成了複雜的蛛網狀結構,其中的細絲會相交形成結點——暗物質暈。受到大質量暈的引力吸引,重子物質會沿着這些纖維狀結構運動,並且在暈中聚集成氣體雲。它們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成發光的氣體結,形成第一代的原恆星。隨着原恆星質量的增大,體積會不斷減小,直到它們的核心達到了能啓動核聚變的臨界密度和溫度。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在這一標準圖像中,暗物質暈就是恆星的溫牀,正是在那裏重子物質得以聚集並最終孵化出恆星,不過暗物質並沒有直接影響恆星的形成。然後,Freese以及同事提出的計算機模型正在挑戰這一觀點。“在標準模型中,一片原恆星雲會坍縮直到它體積、密度和溫度足以點燃核聚變,”Freese說,“我們要說的是,這裏存在一箇中間階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暗物質可以爲它提供能量。”

  在這部修改過的恆星演化史中,暗物質不再僅僅是第一代恆星登場演出的背景。早期宇宙中暗物質的空間密度要比現在的高得多,因爲當時的宇宙仍處於膨脹的早期比現在要小得多。因此第一代恆星會沉浸在暗物質中。像風一樣,暗物質也會吹拂着第一代恆星。第一代原恆星會吸引暗物質粒子並把它們聚集到自己的核心。如果原恆星中暗物質的密度超過了一定的閾值,這些粒子就會碰撞並且自湮滅發射出高能光子、中微子和電子。在暗物質自湮滅的過程中,物質會以比普通核反應高得多的效率轉化成能量,因此少量的暗物質就能爲整顆恆星提供能量。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重要的是,暗物質的“燃燒”可以阻止原恆星進一步引力坍縮,在它的核能引擎被啓動前的胚胎期使之“凍結”。結果是,暗星會異常的龐大,比正常的星族Ⅲ還要巨大。它們的直徑可以從1個天文單位(日地平均距離)到大約30個天文單位——相當於從太陽到海王星的距離。同時,鑑於一顆正常的星族Ⅲ恆星可以達到100個太陽質量,最近的研究認爲,最大的暗星質量也許會在1,000~10,000個太陽質量之間。暗星看上去會呈類似太陽的橙黃色,但由於其巨大的表面積它們中最大的可能會比太陽亮上十億倍。“相比之下,標準星族Ⅲ恆星的溫度會更高、顏色也更藍,”Freese說。

  計算機模擬預言,只要周圍暗物質密度足夠高,暗星就可以存在。在最差的情況下,暗星應該可以存在大約100萬年。如果暗物質暈非常大或者有從外界來的暗物質粒子注入,它們甚至可以存在數十億年。一些原初的暗星還有可能倖存至今。“我們也許會發現這些仍然在發光的第一代恆星。那就太棒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IgorMoskalenko說。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一旦暗物質能源被耗盡,暗星的命運將取決於它的質量。僅有幾百個太陽質量的暗星在用完暗物質儲備之後會“解凍”。它們會轉變爲正常的由核聚變驅動的恆星,並且繼續存在上幾百萬左右,直到超新星爆發把自身的重元素播撒到宇宙中去。但是對於最大質量的暗星要想重回普通恆星的生活卻是不可能的。它們令人難以置信的質量會使得它們直接坍縮成黑洞。暗星因此可以解釋類星體——中心具有超大質量黑洞的明亮星系——是如何在大爆炸之後僅數億年就已經存在的,這比目前絕大部分的理論預言都要早。“在目前的理論中,如果沒有暗星,一個只有幾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沒有足夠的時間能成長爲可以解釋類星體所需的百萬太陽質量的黑洞,”Gondolo說。

  暗星也許還在終結宇宙的黑暗時代上發揮了作用。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大爆炸之後的一個完全黑暗時期,新生的氫和氦原子吸收了宇宙中的所有光。按照標準理論,需要不同代恆星和星系的紫外光來瓦解或者電離這些原子,使得宇宙變得透明。但暗星可以造就出更大、更強勁的由聚變產能的恆星,這可以加速宇宙再電離的過程。Freese說,暗星還可以通過推遲標準星族Ⅲ恆星的形成來推遲再電離。“我對此無所適從,”她說,“暗星會影響再電離,但我們並不知道它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暗物質極速聚合構成恆星 有可能毀滅全宇宙

  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LarsHernquist說,暗星無疑會改變很多事情。“因爲這些恆星是壽命遠比1百萬年長得多的輻射源,那麼早期宇宙看上去就會大爲不同,”他說。但Hernquist也補充說,雖然暗星很有趣,但它們也還是猜測,“因爲科學家所使用的模型利用了一些假設,而且他們的計算也相當地簡單。”例如,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AviLoeb說,暗物質暈稠密的中心區域——被稱爲尖點——在和重子物質的相互作用中很容易就能被瓦解。“除非有三維數值模擬能堅實地證明這些尖點的存在,否則我不相信暗星會真實存在,”Loeb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