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親驚喜着說。母親姊妹兄弟們互相包容,團結有愛,和睦相處,就像這十姊妹花一樣,散發着暖暖的芳香。

(速新聞記者 王豔珅)6月7日,2019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一出,不少網友都看蒙了。“作文裏的關鍵詞呢?”“這該從什麼角度切入啊?”“如何才能寫出彩?”對此,速新聞特邀宿遷的“老考生”寫高考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速新聞邀請宿遷“老考生”寫的高考作文,你給打幾分?速新聞邀請宿遷“老考生”寫的高考作文,你給打幾分?

十姊妹花

安春紅

公園裏的十姊妹花開了,擠擠挨挨,好不熱鬧。

有一天上午,陪母親在公園裏散步。母親看到這樣一大片的花團錦簇,十分驚奇。我說:“這叫十姊妹花,也叫七姊妹。”母親讚歎道:“還有這花名啊,真好聽!”母親站在花前,竟然捧起一簇,一朵一朵地數了起來。“真的十朵呢!”母親驚喜着說。母親又捧起一簇數着,這一次是“七朵”。我說:“每一簇上每一朵還是不一樣呢,色彩有濃有淡,花朵有大有小。”年邁的母親卻說:“她們簇擁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很特別,很好看呢。”

我們回來的路上,母親又感嘆道:“還是姊妹多好啊!”是的,姊妹多好。我知道母親是有感而發的。母親有四個妹妹,三個弟弟,母親是老大。每次聚會,我的姨姨舅舅們圍着母親,一聲聲喊着“俺大姐”時,母親總是清脆地應着,笑得合不攏嘴。

俗話說,一娘生九等。母親姊妹多,性格也都不一樣。我二姨性格比較急,三姨沉默寡言,四姨性格外向,活潑幹練,五姨性格偏於內向。母親雖然是老大,性格卻比較溫和,說話輕言慢語。儘管母親姊妹多,生活艱辛,但是從我記事起,我從來沒有見過母親和姨姨舅舅們紅過臉。母親姊妹兄弟們互相包容,團結有愛,和睦相處,就像這十姊妹花一樣,散發着暖暖的芳香。

這芳香也氤氳着我,讓我享受着她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

五姨最愛讀小說,記得小學時,我放學後,就到外婆家和小姨一起偷偷看小說。《紅巖》《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就是那時候跟小姨一起看的。我讀初三時候,小姨剛剛工作,小姨有一間宿舍,就讓我和她一起住。每天早上,都是小姨喊我起牀,每天晚上把熱水備好。小姨看我上學每天早出晚歸的,就把我的衣服都給洗了。

二姨比較嚴肅,每次見到我,總是督促我要好好學習。總是擔心我這麼瘦弱,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去做那些繁重的農活。儘管當時有點怕二姨,但今天想來,也許正是二姨的嚴肅,讓我端正對讀書的態度。

我剛工作的時候,離三姨家近,三姨總是抽空給我送些好喫的。我不讓三姨送,可是在三姨眼裏,已經工作的我還沒有長大,現在學校正好離她家比較近,所以就忙裏偷閒給我送些好喫的。那時候,三姨家裏還有很多農活呢。

四姨和我們家最近。四姨婆家和我們家相距不到兩里路,在一個村莊裏。我們家地多,勞動力少,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小學裏教書。我家農活四姨做的最多。插秧收油菜割麥子,總是有我四姨勤快的身影。

“五一”假期,回老家看姑姑,正好遇到四姨正在給小麥打農藥。四姨看到我們,特別高興,立馬要回家拿米和菜給我,我堅決不要。我說:四姨,我來幫你打農藥吧。四姨說:“哪能呢,你打不上來,我自己還能做。”望着年近60歲的四姨背沉甸甸的藥筒,給小麥噴藥,我眼睛有點溼潤了。四姨家的米麪香,是因爲那米和麪裏有着四姨辛勤的汗水 。

今年母親節的時候,我送給三姨四姨一件衣服,三姨四姨一齊說:“怎麼可以讓你花錢呢?我們有穿的。”我說:“我知道,你們都有。我只是想表達一點點心意!過母親節了呢。”

正是十姊妹花開時節,遠遠望去,花團錦簇,一片絢麗;當你走近,儘管朵朵不同,但朵朵相擁,鮮妍美麗,清香怡人。

速新聞邀請宿遷“老考生”寫的高考作文,你給打幾分?

儒道互補得至味

蔡宏振

人,應怎樣行走在大地上?這恐怕是一個有着生命自覺的人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儒道互補,可能是一個最好的答案。也可能成爲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得儒道互補者,享人生至味。

何爲儒?它要求作爲一個人,要積極進取,要敬業樂羣,要有責任擔當,要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它代表着以“陽”爲主的剛健精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事開太平”“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滔海亦英雄”……這一路下來,無不貫穿着這一精神,儒家精神業已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脈。我們已走不出它的磁場,它已成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正如王朔先生所言:直到現在,我們對人的評價,都還不能離開仁、義、禮、智、信的基本標準。

人生是複雜的。正如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天氣有陰晴雨雪。人生有順逆庸平,有喜樂哀怨,有進退淹蹇……一味的剛健,一味的進取,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可怕的,可能會導致一種狂熱,一種貪癡。聖賢之人往往是最爲活潑也是最豐富的人,最得調和之味之人。就孔子而言,其絕不僅有儒的剛健之氣。孔子讀《周易》,有“韋編三絕”之說。《周易》爲何?陰陽調和之道是其核心啊。所以,我們讀《論語》,無處不可感到一個活活潑潑的孔子。

“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們知道生命有積極進取的一面,有“外求”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知道還有迴歸自我的一面,還有反視,內首、內求的一面。這時,道的精神又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何爲道?道要求我們要不斷迴歸自我,要有個人的自由意志,要“自然無爲”,要“爲道日損”。“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能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道復奚疑“人生貴當行胸意”……這一路過來,它形成了儒文化的一條副線。亦是中華文的又一積極基子。是中華民族人格構成的重要一維。

如果說,儒是“陽”,那麼道則是“陰”;如果說儒是“有”,那麼道則是“無”。“陽”和“有”,使我們對生命生一種執着;“陰”和“無”,又讓我們對生命存一份超脫。

儒的執着使我們積極進取,努力開拓;道的超脫讓我們知曉迴歸,不生貪嗔。如此,庶幾得人生真味,享生命至醇。

速新聞邀請宿遷“老考生”寫的高考作文,你給打幾分?速新聞邀請宿遷“老考生”寫的高考作文,你給打幾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