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盧羽晨、肖亞卓

在率領中國馬術三項賽隊歷史上首次獲得奧運會團體比賽資格後,華天返回訓練地英國進行了短暫休整,並隨即趕回國內參加中國馬術協會下一階段的奧運備戰會。他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締造新歷史的“進度條”已到65%。

“首次團體進奧運”已完成65%

“目前我們距離‘首次團體進奧運’的目標已經行進了65%,但還有30%需要努力,然而剩下的5%就要靠好運氣了。”華天說。

對中國隊來說,5月26日的三星級賽事是獲得奧運會資格的第一步,這只是讓中國隊得到了參賽指標:中國隊可以選擇3名騎手參加奧運會,但前提是這3名騎手必須在四星級賽事中達到國際馬聯規定的最低參賽標準(MER),達標的最後期限是明年1月1日。

“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從三星級升入四星級,這意味着我們將需要克服非常大的挑戰。”華天說,“奧運會是更高的五星級賽事,因此如果我們中國隊能夠第一次以團隊身份登上奧運舞臺,並且順利安全地完賽,這本身就是一個勝利。”

馬是一種敏感的大型動物。在馬術比賽裏,馬匹運輸、身體狀態、時差調整等各個與馬相關的環節都極其考驗騎手和他的團隊。雖然在華天看來,自己的隊友們都有強大的潛力和堅韌的人格,足以應對任何意外,但還有不少嚴峻的挑戰需要腳踏實地地逐一克服。

“雖然我們彼此能夠分享經驗、互相鼓勵和支持,但跟個人賽一樣,在團體賽的賽場上,每個人和每匹馬都要在最好的狀態。這纔是最關鍵的。”

他在強烈渴望實現首次團體進奧運的中國隊身上,依稀看到了2008年首次登上奧運舞臺的自己:年輕、倉促。

因此在團隊方面,華天對中國馬術協會長期以來給予他的信任和支持表達了感謝,當然目前“確實還需要更多的馬匹和投入”,但相信協會將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騎手們,爲整個團隊共同實現“奧運夢”提供全面堅實的保障。

馬術不爲“混圈子”

談到年輕,在國際馬術聯合會,華天擁有一系列長長的“最年輕”標籤:他在14歲時成爲最年輕的註冊職業騎手;同時從一星級到四星級,他都創下了各個級別最年輕騎士的紀錄;同時他也是奧運歷史上最年輕的馬術三項賽選手……

“有部分家長會有一種誤區,認爲馬術就代表‘貴族’,認爲學馬術是爲了方便‘混圈子’。其實這是大錯特錯。”華天說。

華天4歲時就開始接觸馬術,以他的親身經歷而言,他認爲孩子們應該用享受且愉悅的方式,在馬身上學到很多關於人生的哲理和思考。

“對我來說,跟馬打交道與跟人打交道沒什麼區別。”華天說。他始終堅信,馬術有助於人格的塑造,通過跟小夥伴們一起親身照顧馬匹、接觸馬匹,孩子們能夠很自然地理解、接納“騎士精神”:尊重、責任、決心、溝通、團隊精神、有韌性;真誠地對待你的‘馬伴’,並且期待獲得同等的真誠……

中國家長們對於讓孩子學習馬術最大的擔憂在於安全保障。華天表示雖然很多馬術俱樂部的運營非常良好,但也有部分馬術俱樂部安全意識薄弱,比如對安全保障最關鍵的穿戴頭盔和馬靴的強制要求等原則性問題重視不夠。因此目前他正在致力於推廣一套從英國引進的馬場規範運營的認證系統。

“實際上,從馬背上摔下來,再爬回馬背上,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華天說,“讀懂馬這種動物在想什麼,其實就像學一門外語,是有很寶貴的理解窗口期的。如果從小接觸馬匹,就能夠很輕易地明白。”

25年也只是剛起步

華天至今已有25年的馬術經驗,然而他卻認爲自己的馬術生涯纔剛起步。“也就走了20%而已。”

“在馬術圈,年輕其實是一種‘劣勢’。”華天認真地解釋道,“因爲馬術更看重的是經驗,以及通過歲月積累打磨形成的保障團隊。”

在奧運會期間,所有參賽馬匹的擁有者也能跟馬匹和騎手一樣獲得參賽證。騎手、馬、馬主,這三者之間必須足夠默契,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在里約奧運會週期,他的馬房裏一度最多有12匹馬共同備戰。目前,他爲了專注於備戰東京奧運會,經過篩選年齡、配合度、天賦等條件,將馬匹的數量壓縮了一半。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去選馬,而是馬自己把自己選出來了。”華天說。

在他眼裏,不同的馬有不同的性格,“馬格”直接決定了馬匹和騎手的關係:有的像師生,有的像兄弟,有的像父子。令華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匹馬是他現在的好兄弟“巧克力”,因爲“它擁有現象級的天賦”,總是主動“全力以赴”,導致華天有時會特別心疼,還要反過來勸“巧克力”別那麼拼命。

“如果跟馬相處得久了,溝通自然不成問題。況且馬有種特別的魅力,能夠讓你甘之如飴地奉獻出一切。所以我現在除了馬,沒有別的生活。”華天說,“當然,對於所有懷揣終極冠軍夢想的運動員來說,這再自然不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