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地球公轉軌道相對於太陽來說會有傾斜?這可能是因爲太陽附近的失蹤行星對引力造成了影響,下面隨奇聞吧(www.qiwen8.com)的小編一探究竟吧!

 

  天文學家曾長期被一個關於太陽系的問題所困擾:爲什麼地球公轉軌道相對於太陽赤道的傾斜角爲七度?針對該問題,新的理論認爲太陽系附近存在“流浪天體”,其產生的引力使得我們的地球以一個特定的角度圍繞着太陽公轉。新的研究理論表明在太陽系的形成歷史上出現過極爲混亂的時期,誕生於太陽系附近的其他“嬰兒恆星”通過引力將剛剛形成的太陽系行星系統拉得“東倒西歪”,使地球等行星的軌道平面與太陽赤道存在一定的夾角。

 

  根據位於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科學家康斯坦丁·巴特金(Konstantin Batygin)介紹:“通過這些研究表明,在地球等其他行星形成初期,太陽系附近還存在其他嬰兒恆星。”現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各大行星都與太陽赤道平面存在一定的夾角,但根據原始行星盤形成理論,在恆星周圍的行星誕生之初,它們都處於同一個行星演化盤狀塵埃結構上。因此,科學家認爲在太陽系形成在早期階段,另外一個神祕的天體引力作用於正在形成的行星系統,該理論解釋了爲什麼現在各大行星的軌道並不是整齊地處於公轉平面上。

 

  康斯坦丁·巴特金博士已將該理論形成的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標題爲恆星自轉軸與行星軌道平面間角誤差的原始起源研究。此外,該理論還可以用於解釋太陽系外側軌道行星向下傾斜的公轉平面,造成該現象的可能原因是其他天體的引力拖拽導致外側軌道行星公轉平面出現傾斜。康斯坦丁·巴特金博士認爲我們的太陽系可能誕生於恆星集羣中,周圍存在其他恆星並形成了複雜的引力環境,作用於正處形成期的各大行星。

 

  在這篇發表於《自然》期刊的論文中提到,巴特金計算了在一顆年輕恆星的原始行星盤周圍出現第二顆恆星時,產生的引力是如何影響前者的公轉軌道平面傾角。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約什·溫恩(Josh Winn)認爲在銀河系的某一個地方存在一顆恆星,它對我們太陽系的行星軌道傾角構成影響,巴特金博士的想法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從科學的角度上看,最好的理論是具有可重複性,我們可以在宇宙中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進行驗證,觀察多行星天體系統是否存在類似的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普勒系外行星探測器到目前爲止已經觀測到其他多行星恆星系統,將其命名爲開普勒-30,該系統中的三顆行星軌道處於恆星赤道平面上。當然,還有其他類似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統具有多顆鄰近恆星,比如距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這是一個三星(體)系統,其中一個恆星周圍軌道上發現了一顆類似與地球的行星,對此巴特金博士認爲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三體系統是一個尋找角誤差的好機會。

 

  太陽系附近的這顆嬰兒恆星爲何會消失呢?地球的傾斜角是否就是那顆失蹤的恆星組成的呢?科學家正在尋找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