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筒粽子(图据网络)。角黍,便是用菰叶和黍米裹成的牛角形状粽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即使在端午节无比常见的粽子,在神州浩土上也是千姿百态。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各式各样的粽子(图据 昵图网)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粽子的起源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是《说文解字》:糉(同“粽”),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但论其起源,却历来说法不一。

最有名的——粽子是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

也有人认为,粽子是为了安抚含恨自尽、化为水神的伍子胥

还有观点则是——粽子是用来祭祀鬼神的,而非某个历史人物。

总之,粽子起源于祭品,这一点肯定没错。

晋代周处(就是“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所著的《风土记》提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这也是现存史料中最早提到粽子与端午关系的记载

角黍,便是用菰叶和黍米裹成的牛角形状粽子。

牛角

牛是古代最高级的牺牲。猪牛羊三牲齐全叫“太牢”;只有猪羊的叫“少牢”,档次也就低了不少。牛角形状的粽子,便是用来代替耕牛祭祀神灵的。

用其他食物来模拟牺牲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包子,最初便是代替人牲安抚河神的祭品。

黍米

黍是五谷之一。魏子才《六书精蕴》:“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 所以黍也常常用在夏至日祭鬼神。

菰叶

菰,即现在的茭白。根据《齐民要术》的说法,在水中生长的菰象征着阴,而黍象征着阳。以菰叶包裹黍米而成的粽子,就象征着“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两晋南北朝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随着生产力和人文的进步,粽子也在更新换代,并发展出好多新玩法。

三国两晋时,人们还会用草木灰泡粽子,做成碱粽。《齐民要术》:“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

现在广东一带还有碱水粽,但已不再用草木灰改用小苏打一类。据说这碱水粽像啫喱糕一样软滑爽口。(有尝过碱水粽的朋友,能在评论里分享一下体验么?)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广东碱水粽(图据网络)

最晚到南北朝,粽子有了变种——筒粽


南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色缠之......”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竹筒粽子(图据网络)

唐代的粽子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唐代粽子的“服装”比较华丽,无愧大唐盛世。


百索粽——粽子外面缠绕着各种颜色的鲜艳丝线,或者有花纹的草索。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绑着彩线的粽子,也不知是不是百索粽

(图据 昵图网)


九子粽——用九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分别捆九只粽子,并把它们连成一串。这通常是馈赠亲友的礼物,甚至皇帝也用它来馈赠大臣。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中提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没有连成一串的九子粽,凑合用下吧

(图据网络)


射粽子——这是唐代很流行的玩法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也是在这一时期,糯米开始代替黍米成为粽子的主料。唐代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提到“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唐代诗人元稹也在诗作中写有“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宋代的粽子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宋代时,随着制糖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吃糖粽子了!《梦梁录》和《武林旧事》都提到了糖蜜巧粽。《清异录》里还提到“赐徘含香粽子(密淋)”——这差不多就是现在吃白粽子蘸糖啊!

*密应是蜜的通假字

白粽子的经典吃法——蘸糖!

蘸辣椒面、老干妈的都是异端!

(图据网络)

而咸党的选择也不少,比如蛋黄粽子、肉粽子、干贝虾仁粽子等等。

至于大吃货苏轼提到加杨梅的粽子(“时于粽里见杨梅”)——大概得算酸党。

此外,还有“黑暗料理粽子”。根据孙家骅先生(1989)的考证,宋代还有姜桂粽、麝香粽等!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图为江西德安县一座宋代古墓中出图的粽子,这也是目前最早的实物粽子。据专家推测,墓主在端午前夕过世,后人便随葬了两只粽子以供她享用。(图据网络)


至于玩法嘛~~~宋代人会把粽子堆砌成楼阁亭台或车马的样子(《西湖老人繁胜录》)。这有点像现在超市大妈拿日用商品做坦克~~~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超市大妈的作品,请自行意会(图据网络)

明清的粽子

【端午来了】三千年,粽子大变身!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可见到明代时,糯米粽子已彻底代替黍米粽子成为了主流。

清代著名的美食博主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的介绍了竹叶粽火腿粽。火腿粽的做法还有两种:一种是在粽子中间裹一大块火腿,然后煮上一天一夜;另一种则是把火腿剁碎,混进米里。

另一位清代美食博主顾仲在《养小录》里提到了油煎粽子,并评价这是“仙人之食”。(油炸食品是真的好吃)

再往后,粽子的种类越发多样,与今日相差无几。绿豆、松子、莲蓉、叉烧、烧鸭、蘑菇、玫瑰、菠萝等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食材,也都在粽子中纷涌出现出现。(小编饿了)

而粽子,它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吾辈骨子里流传。

粽子节快乐

各位朋友,如果你们有吃到比较不常见的粽子,或者很挑战传统的组合(比如老干妈馅粽子、榴莲馅粽子),都可以在评论里分享下哦(记得带地区、带口味感受)~~~这可以让小编和其他小伙伴们避开雷区

来源:成都武侯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