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筒糉子(圖據網絡)。角黍,便是用菰葉和黍米裹成的牛角形狀糉子。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即使在端午節無比常見的糉子,在神州浩土上也是千姿百態。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各式各樣的糉子(圖據 暱圖網)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糉子的起源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最早關於糉子的記載是《說文解字》:糉(同“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但論其起源,卻歷來說法不一。

最有名的——糉子是爲紀念楚國詩人屈原

也有人認爲,糉子是爲了安撫含恨自盡、化爲水神的伍子胥

還有觀點則是——糉子是用來祭祀鬼神的,而非某個歷史人物。

總之,糉子起源於祭品,這一點肯定沒錯。

晉代周處(就是“周處除三害”的主人公)所著的《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

*這也是現存史料中最早提到糉子與端午關係的記載

角黍,便是用菰葉和黍米裹成的牛角形狀糉子。

牛角

牛是古代最高級的犧牲。豬牛羊三牲齊全叫“太牢”;只有豬羊的叫“少牢”,檔次也就低了不少。牛角形狀的糉子,便是用來代替耕牛祭祀神靈的。

用其他食物來模擬犧牲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包子,最初便是代替人牲安撫河神的祭品。

黍米

黍是五穀之一。魏子才《六書精蘊》:“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後乃成也。” 所以黍也常常用在夏至日祭鬼神。

菰葉

菰,即現在的茭白。根據《齊民要術》的說法,在水中生長的菰象徵着陰,而黍象徵着陽。以菰葉包裹黍米而成的糉子,就象徵着“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兩晉南北朝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隨着生產力和人文的進步,糉子也在更新換代,並發展出好多新玩法。

三國兩晉時,人們還會用草木灰泡糉子,做成鹼糉。《齊民要術》:“先以二節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

現在廣東一帶還有鹼水糉,但已不再用草木灰改用小蘇打一類。據說這鹼水糉像啫喱糕一樣軟滑爽口。(有嘗過鹼水糉的朋友,能在評論裏分享一下體驗麼?)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廣東鹼水糉(圖據網絡)

最晚到南北朝,糉子有了變種——筒糉


南北朝文學家吳均的《續齊諧記》中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色纏之......”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竹筒糉子(圖據網絡)

唐代的糉子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唐代糉子的“服裝”比較華麗,無愧大唐盛世。


百索糉——糉子外面纏繞着各種顏色的鮮豔絲線,或者有花紋的草索。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綁着綵線的糉子,也不知是不是百索糉

(圖據 暱圖網)


九子糉——用九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分別捆九隻糉子,並把它們連成一串。這通常是饋贈親友的禮物,甚至皇帝也用它來饋贈大臣。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羣臣》中提到“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沒有連成一串的九子糉,湊合用下吧

(圖據網絡)


射糉子——這是唐代很流行的玩法啦。《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於此戲。”


也是在這一時期,糯米開始代替黍米成爲糉子的主料。唐代小說集《酉陽雜俎》中提到“庾家糉子,白瑩如玉”;唐代詩人元稹也在詩作中寫有“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

宋代的糉子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宋代時,隨着製糖業的發展,人們開始喫糖糉子了!《夢梁錄》和《武林舊事》都提到了糖蜜巧糉。《清異錄》裏還提到“賜徘含香糉子(密淋)”——這差不多就是現在喫白糉子蘸糖啊!

*密應是蜜的通假字

白糉子的經典喫法——蘸糖!

蘸辣椒麪、老乾媽的都是異端!

(圖據網絡)

而鹹黨的選擇也不少,比如蛋黃糉子、肉糉子、乾貝蝦仁糉子等等。

至於大喫貨蘇軾提到加楊梅的糉子(“時於糉裏見楊梅”)——大概得算酸黨。

此外,還有“黑暗料理糉子”。根據孫家驊先生(1989)的考證,宋代還有薑桂糉、麝香糉等!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圖爲江西德安縣一座宋代古墓中出圖的糉子,這也是目前最早的實物糉子。據專家推測,墓主在端午前夕過世,後人便隨葬了兩隻糉子以供她享用。(圖據網絡)


至於玩法嘛~~~宋代人會把糉子堆砌成樓閣亭臺或車馬的樣子(《西湖老人繁勝錄》)。這有點像現在超市大媽拿日用商品做坦克~~~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超市大媽的作品,請自行意會(圖據網絡)

明清的糉子

【端午來了】三千年,糉子大變身!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可見到明代時,糯米糉子已徹底代替黍米糉子成爲了主流。

清代著名的美食博主袁枚,在《隨園食單》裏詳細的介紹了竹葉糉火腿糉。火腿糉的做法還有兩種:一種是在糉子中間裹一大塊火腿,然後煮上一天一夜;另一種則是把火腿剁碎,混進米里。

另一位清代美食博主顧仲在《養小錄》裏提到了油煎糉子,並評價這是“仙人之食”。(油炸食品是真的好喫)

再往後,糉子的種類越發多樣,與今日相差無幾。綠豆、松子、蓮蓉、叉燒、燒鴨、蘑菇、玫瑰、菠蘿等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食材,也都在糉子中紛湧出現出現。(小編餓了)

而糉子,它也不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在吾輩骨子裏流傳。

糉子節快樂

各位朋友,如果你們有喫到比較不常見的糉子,或者很挑戰傳統的組合(比如老乾媽餡糉子、榴蓮餡糉子),都可以在評論裏分享下哦(記得帶地區、帶口味感受)~~~這可以讓小編和其他小夥伴們避開雷區

來源:成都武侯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