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說姐就在這個比較特殊的日子,給大家扒一扒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如果拋開教育系統、人口基數差異等因素,單從錄取率分析來看,中國孩子考清華VS美國學生考哈佛,究竟哪個難度比較大。而根據美國招生辦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申請常春藤的學生約爲5萬人。

今天,有1000萬+考生正在經歷他們人生當中最爲重要的時刻之一——高考。而這兩天,說姐在抖音上看到了這樣一則視頻,引起了說姐的關注。

視頻來自抖音賬號 @倫敦詹教授

視頻內容已獲得對方授權

錄製這段視頻的主人翁,畢業於倫敦大學,他說自己從小讀的是貴族國際學校,他們班每個人都沒有參加高考,高三結束就被送往美國、加拿大、英國這些國家讀大學,但國際部同學的努力程度完全無法和參加高考同學相比,整體的學習氛圍非常懶散。

自己雖然在倫敦大學,哥們在麻省理工,還有些同學在劍橋,但是以他們的能力是很難考上清華北大的,並表示自己非常佩服國內那些成績好的學霸,因爲自己是個學渣,連考一個好一點的211、985都很喫力。

這段視頻在抖音上引起了熱議,誠然@倫敦詹教授道出了某些真相,但說姐想說的是無論清北或者國外名校都需要考生、申請者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而兩者考察學生的標準本質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一考定終身,後者除了考察學生的標化成績外,還考察學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今天,說姐就在這個比較特殊的日子,給大家扒一扒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如果拋開教育系統、人口基數差異等因素,單從錄取率分析來看,中國孩子考清華VS美國學生考哈佛,究竟哪個難度比較大?

美國學生考哈佛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學生考哈佛,錄取機率有多少?

根據哈佛大學官方數據,2018年有42749申請者,錄取1962人,錄取率爲4.59%。

那麼,美國每年有多少高中畢業生?根據全美教育數據中心(NCES)的統計,這個數字在350萬左右。

因此美國學生進入哈佛的比例大概是: 1,962 / 3,500,000 = 0.056%(萬分之5.56)。

中國學生考清華

按照相同的公式,我們再給中國學子們算上一筆賬。

清華每年在全國錄取的人數在3000左右,拿2016年(2018年的數據沒有找到,此處列出2016年數據僅供對比參考)舉例,根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6年,清華大學錄取本科新生3300餘人,而同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爲940萬

所以,中國學生進入清華的比例大概是: 3,300 / 9,400,000 = 0.0351%(萬分之3.51)。

如果考慮到中國各省市教育資源不平均的情況,把錄取率放到不同省或地區來看,你會發現對於不同省市的學子們來說,考取清華大學的機率也是截然不同的!

從清華大學在全國的錄取人數上來看,前三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人數上北京遙遙領先,佔清華在全國總錄取人數的9.39%,幾乎是在滬招生人數的3倍,天津錄取人數佔清華錄取總人數的2.19%,僅是北京的1/4。

反之,部分省的學生想要就讀清華難於登天,比如吉林省,錄取率約萬分之1,貴州約萬分之3,雲南、甘肅省都在萬分之4左右

總結來看,單從人口比例角度分析,中國孩子進清華比美國孩子進哈佛還要“難”上那麼一點。默默地爲廣大中國學子們抹一把辛酸淚。

終極考驗

中國學生考美國哈佛

殘酷的是,對於廣大學子們來說,考清華還不是最艱難的,更艱難的是中國學子申請美國哈佛!!!!

想要申請哈佛,排除軟素質背景,學術成績是必備的硬性要求。

如果SAT分數拿到1400,相當於打敗了95%的考生。然而,漫漫的哈佛申請路上,SAT1500+已成爲標配。(注:SAT滿分1600)

根據哈佛學校官網,今年哈佛收到43,330申請,錄取1,950人,屆錄取率僅爲4.5%,蟬聯史上“最低錄取率”榜首。

圖片來自網絡

而在這1950個被錄取者中,大約200個名額是分給國際學生的,中國籍的學生能佔到5-8人,今年共有5名學生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

這5名幸運兒分別來自北京第四中學國際校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上海平和雙語學校、華南師大附屬中學國際部。

事實上,不侷限於哈佛,縱觀常春藤在中國的招生錄取率,大家就要心涼半截。

我們先來看下,去年滕校錄取情況,據民間不完全統計,藤校2018年在大陸高中內共錄取216人。

而根據美國招生辦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申請常春藤的學生約爲5萬人。這就意味着,2018年藤校在中國大陸錄取率約爲0.432%。

而今年情況更爲“慘烈”,據不完全統計,藤校2019在大陸高中內僅錄取81人。對比5萬的申請人數,今年中國地區的錄取率可能只有0.162%!

由於今年高考數據還沒有出來,我們再拿去年錄取人數最多的城市北京來舉例,去年,北京地區有73人進入常春藤,換言之,常春藤在北京的錄取率約爲0.15%

而北京市2018年的高考報名總數爲63073,今年北京地區有473人走高考途徑進入清華北大,這就意味着清北在北京錄取率約0.75%

這樣一比就能看到,北京學生考取常春藤要比考清北難得多的多!!!!!

造成錄取差異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不同護照持有者所在的申請池(application pool)不同

剛上文已講過,美國很多學校對華招生有名額限制,拿本科舉例來看, 哈佛每年大概5-8個,斯坦福和耶魯都是15個左右,普林斯頓則是在10個左右。

簡而言之,縱使申請季人才濟濟,能夠獲得名校垂青的就那麼幾個。

如何成爲名校青睞的優秀學子?

綜上來看,不論是中國高考還是美國申請,都充滿着激烈的競爭。

留美人數逐年增加,常春藤盟校的錄取率卻多年持續走低。但不論面臨何種競爭環境,學校對於優秀學生的選擇上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那麼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想進入常春藤名校要如何提高競爭力呢?

【精英說】此前採訪到了哈佛前招生官諾亞先生爲大家支招。

諾亞先生曾任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高級招生官

普林斯頓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

是一位擁有35年美國高校招生管理經驗

參與過逾65000份申請表審覈工作的行業泰斗

在精英說與之對話的短短五分鐘時間內,諾亞從個人陳述、推薦信、擇校選專業等多個維度給出了走心的建議,他期望幫助每一個爲慘烈競爭而憂慮不已或在迷茫邊緣徘徊不前的你,也許在這簡單的提點之後,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制勝法寶”,迎來另一番“柳暗花明”。

;

精英說對話哈佛前招生官諾亞先生

時長:5′ 36″ 星級:5.0

1

“不要看他要什麼,而要看你有什麼”

對於志在美國名校的學子來說,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經歷閃耀出光彩,打動招生官,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大家也一直會好奇: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招生官喜歡的,到底什麼樣的品質纔是他需要的?

是勤奮還是上進?是團隊合作還是領導力?

對此,諾亞卻給出了“不走尋常路”的建議:

忘記招生官想讓你怎麼做,忘記招生官想讓你說什麼,因爲他們幾乎看重每一種積極的品質。

在諾亞看來,純粹爲了迎合招生官,而去展現某種“招生官最愛的品質”,其實反而是陷入了“死衚衕”裏。因爲美國高校的招生官幾乎會看重任何一種積極的品質,只要這種品質獨獨屬於你,是帶有申請者個人印記的獨特個性。

諾言建議,無論是文書還是面試,都應該是同學們展現自我獨特性的寶貴途徑。與其盲目迷信“招生官最想要的”,還不如認真思考——我到底有怎樣的品質,最想讓招生官引起重視?

帶着這種“不要看他要什麼,而要看你有什麼”的想法,你會發現個人陳述的思路也變得清晰。用諾亞的話來說,最有效的個人陳述往往是那些最能傳達“個人最重要的東西”的內容,而它們也將是你想要學校欣賞你的原因。

2

在個人陳述中,“你”纔是主人公

當問及“個人陳述最需要展現什麼內容”時,諾亞微微一笑,舉了一個有趣的“反面例子”。

他說,他曾經看過學生在個人陳述裏描繪自己是多麼敬佩和愛戴祖母,哪怕這篇文書寫得十分動人,卻遠遠背離了個人陳述的本質。

“要記得你纔是文書唯一的主人公,把祖母寫得那麼好,招生官看了想讓你祖母來上學。”

玩笑歸玩笑,卻一語道破了寫作個人陳述的真諦:這是你的個人陳述,重點應該在於“你”。

事實上,這是學生們經常容易犯下的錯誤。在寫作個人陳述時,時不時會提到別人的想法、觀點和態度,卻忘記分享有關自己的東西。

有人說,我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是因爲我朋友說我一直很擅長告訴別人要做什麼。

有人說,我喜歡遊戲/園藝/交通運輸,是因爲別人也覺得它們很有趣,“大家都喜歡這些”。

以上都是在個人陳述中“跑偏”的典型表現,也是諾亞希望申請者竭力避免的。“你要記住,無論選擇什麼話題,說的都應該是你自己。”

在此基礎上諾亞還提出,招生官更期待看到那些“特別的故事”,而非千篇一律的“我喜歡這個專業,我有技能和背景,所以我申請”。哪怕只是小小的亮點和新意,也足以讓招生官在成千上萬份個人陳述中,獨獨挑中你。

當你的故事足夠特別,哪怕論據沒有那麼清晰,它也是一份合格的個人陳述文書。而這種讓招生官感到“我甚至忘記了去讀別的學生”的強烈印象,也許正會是你收穫成功的關鍵。

3

推薦信的重點,在於“原汁原味”

每每提及推薦信,我們總會想起一個隱晦的話題——“造假”。尤其對於某些愛鑽營的中國學生來說,在推薦信上動手腳,讓它成爲美化自己的工具,幾乎是留學申請時“必做”的事情。

早在2015年,網易教育的一篇報道就提到:據專爲美國高校提供中國招生諮詢的ZinchChina網站統計,90%的中國申請者提交的推薦信都有問題,“造假”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可以是自己寫好了推薦信後再請請老師簽字;也可以是在翻譯老師寫好的推薦信時,悄悄加上幾句不實的讚美之語……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因此在講到推薦信時,諾亞着重強調了它的“原汁原味”——必須確保所有信息都是推薦者本人的原意,最好的辦法是由老師寫好後,直接寄送至大學。事實上,對於一些有升學指導教師的高中來說,這也是一向的操作慣例。

但中國學生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並非所有老師都能用流暢的英語完成推薦信的寫作,有時不得不用中文代替,而隨後的翻譯過程,很可能就給某些“聰明人”留下了可趁之機。

針對這一現象,諾亞明確指出:推薦者用母語寫作推薦信完全是允許的,但爲了避免學生篡改內容的嫌疑,他給出了兩個建議,其一是找一位英語較好的同事進行翻譯,並由本人簽字確認;其二則是將推薦信交給專業機構,並提供相關翻譯證明。無論推薦者選擇哪種方式,最後只要保證推薦信會直接送至學校即可。

如此便能在全程中,避免學生不必要的參與。

在諾亞看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無可替代,這也構成了大學評估申請者的重要依據。他也再三強調,千萬不要讓招生官覺得你可能篡改了老師的推薦信。所謂的“小聰明”非但無益於申請,反而還會留下可恥的污點與嫌疑。

4

不要執着於頂尖名校

而應尋找“能很好地爲我服務”的學校

曾幾何時,在許多中國學生與家長的心目中,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美國頂尖高校就代表了一切,他們瘋狂地迷戀着這些學校的排名和就業率,在“名校情結”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與此同時,長期走低的名校錄取率又牽動着人們脆弱的神經,在狂熱與焦慮交織而成的複雜情感中,不少人正爲深深的迷茫所困擾。

去美國留學,我到底該以哪所學校爲目標?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諾亞用一句話解答了這個疑惑:“你的目標不是要找到一個完美的學校,也不是要找到一個‘dream school’,而是要找到那個能很好地爲你服務的學校。”

諾亞說,他可以理解中國家庭看重學校排名的心態,他自己也曾遇到過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姑娘,對電影製作有着極大的熱情,也手握一個實力極強的電影學院的offer,然而她還是會跑過來諮詢是否可以申請哈佛,而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哈佛根本沒有開設電影製作專業。

這個女孩對哈佛濃烈的嚮往,也許只是中國學生“名校情結”的一個小小縮影。在他們心中,頂尖名校就是“成功”的代名詞,只要一隻腳踏進它們的校門,後半輩子彷彿就有了保證。

然而,網上流傳的一張圖卻揭開了事實的另一面:奧巴馬及其夫人分別畢業於哥大和普林斯頓,但前副總統拜登及其夫人卻畢業於四五十名開外、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大學,可這並不會影響夫妻倆也成爲名留美國史冊的“人上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正如諾亞所提到的那樣——“世界上絕大多數快樂和成功的人,都沒有去斯坦福,也沒有去普林斯頓。” 而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內心出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所學校,尤其是那所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實現目標、爲自己服務的學校,纔是睿智的申請者應該做出的選擇。

當然,這也是讓諾亞最爲驕傲的地方,因爲無論你有怎樣的夢想,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在健全而蓬勃發展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那所“能很好地爲你服務”的學校一定存在。

無論你來或不來,它就在那裏,靜默而安然,等待與每個投入它懷抱的孩子擦出火花,在時光的鐫刻下,爲彼此留下最深刻的印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