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楓新作《借命而生》受業內好評

今年,石一楓新作長篇小說《借命而生》出版,小說從一樁1988年的盜竊案寫起,時間跨越30年,講述了一個直抵心靈的精彩故事。當代作家石一楓,著有長篇小說《紅旗下的果兒》《戀戀北京》《心靈外史》等,小說集《世間已無陳金芳》《特別能戰鬥》等。曾獲十月文學獎、百花文學獎、小說選刊中篇小說獎、人民文學年度青年作家、郁達夫小說獎中篇小說提名獎等獎項。記者朱德蒙

長篇小說《借命而生》講述的故事雖跨越30年,但篇幅並不冗長。它之所以精彩,不僅因其警匪、追捕、兄弟情義、家庭倫理、愛情親情等現實元素,巧妙的懸念設計和詼諧的語言風格,更在於它真實刻畫出鉅變的“大時代”下,那些有血有肉、有尊嚴、有堅持的“普通人”的命運。

機械廠青年工人姚斌彬、許文革因“盜竊”工廠的皇冠汽車發動機而被捕,二人越獄後,姚斌彬被捕判處死刑,許文革亡命天涯,揹負着好兄弟生死關頭的捨命相救、揹負着活下去撫養姚斌彬癱瘓母親的重任,從此,這個不懼死的人不得不惜命逃亡,借命而生。逃亡途中,他顯示出如“肖申克”一般過人的膽識和智慧。

另一邊,杜湘東本是有一身本領、滿懷抱負的青年警察,陰差陽錯當了看守所管教,一場突如其來的“越獄”事件從此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杜湘東、許文革他們是對手,也是同一類人,他們在生活中掙扎着,彼此借命而生,最終也在“對手”身上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

石一楓全新力作上市,衆多業內評論專家對其新作表示肯定。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認爲,石一楓的長篇小說《借命而生》,寫的都是當下生活經驗,“我想如果把這部小說稱爲描寫改革開放40年道路的一部‘史詩’也未嘗不可,小說人物性格飽滿,沒有概念化。敘事結構是以破案爲線索的,寫的卻是小人物的無助與掙扎,但內涵確實富有歷史感。這種新的敘事形態,要比‘爲寫歷史而寫歷史’的傳統敘事更加生動而平易近人,在我看來這些作品可能是我接觸到的70後作家有關歷史題材創作的最好的敘事方法。”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表示,石一楓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種光天化日之下的蟬噪,在日常讀書思考的過程中,他的成長可以說是在暗夜裏面長出的翅膀。

對此,石一楓表示,《借命而生》對自己而言,剛開始的時候是想解決自己寫作的基本問題,“因爲有的人寫作寫到一定程度存在一個問題,我的問題則是寫第三人稱不靈,《借命而生》是我以第三人稱寫與我不重合的人,當然,書寫完之後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都承認。有的單一,有的人物處理的很主觀,但基本上通過第三人稱寫了一個和我不一樣的人這是我想做的。”

石一楓如此形容《借命而生》,任何一代人的歷史感說到底都是歲月賦予的,作爲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作家在變得“油膩”之際,能夠通過一個合適的故事,對自己經歷過的時代變遷做一些遙望和梳理,想來也是寫作的人應盡的義務,“我能寫的基本上還是一些身邊眼前的普通人,然而這些普通人卻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了史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