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溦时):近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从2004年到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实现了从15亿元到559亿元的飞跃。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趋向成熟,以及规模的逐年增长,电影产业工作者不仅要从创作上提高竞争力,在电影的发行、放映渠道上,也在进行着尝试与创新。

互联网发行是近些年兴起的电影发行渠道,网络技术可以有效保证图像、声音、数据传送的清晰度和连贯性,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相对院线而言,互联网不受院线的排片数量和时间限制。同时,电影的网络发行也可以为出品方带来从发行模式到盈利方式的多重优势。以往在电影的发行上,院线和网络是相对分离的,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电影从业者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表示:“我们自己在做一些小规模的尝试,在做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准同步的发行,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电影在发行上面,我们看到了网络和院线联动的可能性,时间顺序不再是先院线再网络,或者是任一渠道独立状况,(而是)存在联动的空间。除了时间的部分,在空间维度上大家也存在联动的可能性,我们很多电影在国外是上院线的,在国内上网络,或者电影在国内上院线在海外上网络。我们也尝试一个东北话的电影在东北是上院线,但是全国其它地区用网络的形式发行,去提高整体的上映效率。这就是一种新发行方式的可能性。”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

这种传统与现代两种发行模式的联动,可以为影片出品方提供更好的收益渠道,同时也可以让观众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想看的好电影。以纪录片《我的诗篇》为影迷所知的大象点映,是互联网发行的另一种新形式。用户可以选择平台上的某部电影,发起该片的线下点映活动,当参加该活动的观影人数达标后,这部影片便可以实现在影院放映。大象点映创始人、导演吴飞跃说:“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现在出现了新的机会和新的可能性,因为过去是片方花钱选择,片方花钱做发行抢排片,希望把人引流到影院去形成一个匹配,现在我觉得特别是做互联网平台的时候,更应该听到一个用户一个观众的心声,他想看什么,他时间很多想在影院获得好的观影体验我们怎么实现,他时间不多想在手机上看我们怎么实现,这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

大象点映创始人、导演吴飞跃

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加入,传统院线的发行模式已经到了转折期,观影也将形成个性化的消费模式,而电影新的发行渠道也需要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传统与新型两种发行方式的未来发展,国家电影数字化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刘翼光说:“Netflix(美国知名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小屏上给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我们国内的这些企业都是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电影来讲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良好的视听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家庭的或者个人的消费场所,是很难达到非常良好的视听效果的,比如说现在流行的技术参数说大屏,全景深,甚至是高帧率这些都非常难达到。不同的观众看不同的东西,有些看故事,有些看特效,有些可能是讲舒适感,这种个性化消费势必会分解出不同的发行侧重方向。”

国家电影数字化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刘翼光

近年来,优质的艺术电影数量的增加,以及消费群体需求的膨胀,都在加速艺术电影专有发行渠道的产生。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诞生,成为了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多样化观影需求和改善电影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鲜活尝试。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说:“我们能够看到的不同性质艺术电影的专业机构和各种电影节把镌刻人心的经典之作与充满实验、创新精神的电影带给观众。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等一些机构,对推广艺术电影矢志不渝的坚持,扩大了艺术电影的观众规模,培育了黏性观众、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上海电影节开票首日,不到一小时售票量突破23万张,超越了去年上海电影节第一天的线上出票量。这些不断刷新的记录彰显了观众对好电影的巨大需求。”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电影消费的升级势必将引导电影发行领域更为细致的划分,从而让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好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