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曾國藩,我還是非常贊同歷史學家范文瀾的基本評價。範老在《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中寫道:“曾國藩是被清廷付與大權的第一人,因爲他以血腥的手腕暫時撲滅了漢族人民的大反抗,暫時拯救了清朝的大危機。”

爲了封建王朝的苟且喘息,大肆殺戮,曾國藩絕不是今天一些人吹捧的聖人,毫不客氣的說,曾國藩只是飽讀經書的劊子手。

曾國藩,固然稱得上晚清的政治家,思想家。但他成就彰顯中有着明顯卑污的一面,很難說他完整意義上的憂國憂民的政治家。許多人津津樂道他的家學他處事的修爲。正是是他溫情脈脈的錦繡文章迷惑了衆人,很好的掩飾了殺戮兇殘的一面。

中國歷史上一些所謂名臣,往往靠“詩書經學”類包裝,其泛出的儒雅肅正很有欺騙性,以至迷惑了後世衆多學人。曾國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青年時胸懷“鴻浩之志”的曾國藩,我相信他始初確有報國的真誠,只是這個國是對人民冷漠殘酷的,視民衆爲草芥,曾國藩步入仕途後自然將反人民的滿清奉爲道統。他在長沙任官時草菅人命,連當地官員對他的殘暴多有指責,一時人稱“曾剃頭”。這只是曾國藩小試牛刀,就像鯊魚見了血,對水中生命張開了興奮的口,不同的是曾國藩是向同胞舉起了屠刀。

曾國藩爲人詬病的一面正是他的知行不一,並堅定刻意爲之的政治實踐。看似與他的儒學修持嚴重割裂,實際上是他非常清醒認知的結果,絕不是什麼人格分裂的精神現象。當殺戮與良知相較,利大於弊時,就選擇殺戮,實際上就沒有人倫操守可言了,從曾國藩給前線兩個弟弟殺氣騰騰的信函就已自證“胸懷”,爲完成政治前程的“原始積累”,哪怕血雨腥風也所在不惜。

這就是“曾式”政治倫理。政客典型的知行不一。

這個“曾剃頭”不是浪得虛名,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大加殺伐,搶掠,殺俘,無差別屠城。他的兩個湘軍兵頭弟弟在殘殺義軍中一馬當先,這位大哥在給他們的信函中還尊尊教誨:對敵人不得仁慈,不要怕殺人多。字裏行間殺氣騰騰,“鴻儒”影子灰飛煙滅,儼然一副殺人越貨的山大王口吻。

一代專業裝聖人的人。曾國藩在征伐時不忘寫日記,表面看有許多內省的文字。其實他是寫給人看的,尤其是給後世的人看。他之所以殺戮是不得已,是爲國爲生靈,很多今人相信了,他的著作他的書信於這些年紛紛出籠,一時間,有些人紛紛著書立說爲他洗白。

後世一些人對曾國藩極盡褒揚,我認爲主要是,人們爲一個靠團練鄉勇起家消滅了太平天國的巨大成功所感佩,曾國藩後來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在治學治家及吏治方面確有一套,說他是能臣一點不爲過。不然1990年代以來,一些媒介不會趨之如騖出版曾國藩懷恩家譜類的書籍。對曾國藩的評價較前三十年也是大反轉。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深入地客觀評述,無可厚非,只是一味地極盡美化毫無原則的褒揚,如此的政治整容只能失去客觀性。有些文章只是大談曾國藩的“成就非凡之功”,對曾國藩的顯赫聲名沾着血跡的來由卻有意迴避或者輕描淡寫。殊不知,曾國藩家族之所以成爲晚清一門閥望族,歸根到底,曾家硃紅大門皆爲由太平軍和無數平民的鮮血染紅。

我讀過幾本曾國藩傳記,也看過其家書專輯,閱後就有一個認知,如此的知行相佐,能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厚黑兩字。

無論將來再如何評價曾氏,即使對曾國藩的美譽已然主流,但不同的聲音永遠存在,因爲1864年的天京及江南無數冤魂還會在歷史的天空徘徊不去,歷史的遠方依然會傳來令人驚悸的聲音“自以殺賊爲志,何必以多殺爲悔”。

曾氏家族的發跡永遠擺脫不掉其“原罪”,這決不是以“忠、信、篤、敬”僞善訣所洗白。歷史應該是完整的,如果你試圖長袖遮捂,終歸是徒勞的。

歷史的記憶不會有缺口。

指出曾國藩的負面,不是求全責備更不是否定他,是因爲其負面與重大歷史事件着實有關。一個完整的曾國藩,才接近真實的曾國藩。

2019.6.

「原創」史海鉤沉,也說說曾國藩

「原創」史海鉤沉,也說說曾國藩

「原創」史海鉤沉,也說說曾國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