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由愛佑慈善基金會與“社會創新家”新媒體聯合主辦的“公益創新說——暨2018愛佑創新公益領袖支持計劃發佈”活動在北京順利舉行。多位跨界大咖做了精彩分享,同時,備受關注的2018年“愛佑公益創新領袖”評選結果在本次活動上揭曉。

本次支持對象的選擇是從社會問題定位、解決方案創新性、有效性、規模化、可持續等5個維度進行評估的。朝陽行動鄉村服務創新中心(黑土麥田)聯合發起人兼首席執行官秦玥飛當選“2018愛佑創新公益領袖”,並獲得100萬資金支持。正如頒獎詞中所講“他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帶動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他打造中國青年價值取向的風向標,他秉承爲鄉村造血的理念,在不斷服務實踐中形成一套科學、實用、可持續、可推廣的公益方法論。”

“不創新,毋寧死”,以嶄新的思維和工具,破解中國公益成長的焦慮。本次發佈會,不僅揭曉了百萬支持計劃的獲得者,同時來自公益、商界、學界大咖開展了一場創新公益人的腦力激盪。

愛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王兵以“生機:五浪疊加的公益時代”爲主題,講述了從農業時代到智能時代的演進、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轉變、從傳統形態到區塊鍊形態的組織變革等創新話題。五浪疊加即指農業化時代、工業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智能時代在當今公益行業並存的現象。他着眼於創新和未來,提出探索如何把公益產品、公益供應鏈、公益渠道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他講到:“愛佑創新公益領袖的誕生不僅僅是一個人,在十年二十年以後,相信他們會是一支強有力的領袖隊伍,他們將引領中國公益行業走向更好的未來”。他認爲“公益行業需要不斷自我革命,不是外行幹掉內行,是趨勢幹掉規模,先進取代落後,通過不斷創新,這個五浪疊加的公益時代定會迸發出無限生機!”2017年,愛佑首次發起“愛佑創新公益領袖支持計劃”,資助金額爲100萬元。 “愛佑創新公益領袖支持計劃”是“愛佑益+”項目的五大資助產品之一,聚焦在公益創新實踐上的個人支持計劃。該計劃着眼於利用創新的方式、產品、工具等,已經或有潛力大規模解決關鍵社會問題的公益實踐者,通過支持計劃激勵卓越公益創新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作了“公益新趨勢”的主題演講,他講到:“過去未去,未來已來。民辦非企業的概念於1998年10月落地,這個概念是過去未去;還有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社會服務機構,在《慈善法》的起草過程當中,我們在這個法律裏面設置了這個概念。社會服務機構是關於未來的概念,但其實它已經來了,已經進入我們的制度框架了,但是還沒落地。”同時,他也分享了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建構新的社會經濟系統的概念,“我們的技術迭代現在已經進入第七次科技革命,區塊鏈可能引起公益和整個社會前所未有的變革。”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就“社會創新與制度變革”這一議題展開了論述,她講道“最近這個行業裏面更多的是去討論公益和商業的問題,我一直認爲這不是核心問題,公益和商業本身就是夥伴關係,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講,都是解決問題,它們的區別在於對創辦者、舉辦者、投資者產權關係的認定,僅此而已。”她提出“創新是要有代價的,是要有勇氣的,是要有挑戰的,如果想着等一切都具備了,我們再去創新,這種創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凱叔講故事”創始人凱叔也來到現場,傾囊相授其“打造兒童內容的幾點心得”。他從自己的創業故事出發,講述瞭如何做極致產品內容,他認爲“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產品觀來看待,包括公益項目。要做最難的事,因爲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願意直接就做最難的事,最難的事情有時候反而更簡單,反而會發現沒什麼人和你競爭,視野一片開闊,只有把自己往死裏逼的人身邊纔是一片藍海。”同時他也分享了自己對於核心競爭力的思考,“在座做公益事業的夥伴們,愛佑來資助大家,你的競爭力一定不是愛佑給的錢和資源,這個時候你得想,愛佑給了你錢,給了你資源,還有什麼不能幫你的?錢、資源、外部的這些東西推動不了的東西,纔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重慶兩江志願服務發展中心理事長、廣州綠網環境保護服務中心理事長、2017愛佑創新公益領袖向春在“創新至死”的主題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和機構的成長經歷。“2010年,我們一個一個排污口去調查,到2018年,我們和大的科技公司一起,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式,讓更多的公衆知曉自己身邊的環境狀況,讓公衆去參與。”他用兩年多的時間做了國內首個尾礦庫地圖,利用衛星地圖,一幀一幀地用人眼去識別,中國大概有13000多個尾礦,他標記出來了大概12000多個。他用這個經歷告訴大家創新既需要利用高科技也需要埋頭苦幹。“既然,死,是必然,不如,活的,更有價值!這也是我十幾年前選擇並堅持到今天的原因。”向春說。

本次活動探討了中國公益行業未來創新發展的動力與契機,公益行業已經變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土壤。會有更多創業者選擇到公益領域創業,會有更多的外部機構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會有更多的公益人用創新思維去發展自己的機構。中國公益未來可期,公益人大有可爲,公益的時代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