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中國,即有南開。1935年張伯苓老校長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提出“愛國三問”,請全體南開人自省:你是中國人嗎。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1898年7月,威海衛。22歲的張伯苓站在通濟輪上,親眼目睹“國幟三易”的鬧劇。

“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從這一刻起,一場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大歷史在天津城裏展開,無數讀書人將教育作爲救國自強的最後陣地,在深重的苦難中也始終高昂着頭顱,挺直着腰板行走。

百多年後,新開湖畔,石先樓前,逾5000名師生的高喊聲振聾發聵:“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走過烽火硝煙,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初心不改,巍巍南開大學的百年校史,在那一刻定格。

▎有中國,即有南開

陳平原說:“如果說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有什麼‘奇蹟’的話,那麼很可能不是國立大學北大、清華,而是私立學校南開的迅速崛起。”

1919年,神州板蕩,存亡絕續之交,南開大學以一所私立院校的身份,肩負着“教育救國”的使命,在嚴修先生、張伯苓先生等人的艱難籌辦下,誕生於天津城區南部的開窪地上。

“私立非私有”,在動盪的時局、破碎的國土中,南開宛若一片桃源淨土。

20-30年代,小而精緻的南開在那時滿地焦土中栽下桃李。但是南開從未想過只創造自己的樂園,南開的發展始終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1935年張伯苓老校長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提出“愛國三問”,請全體南開人自省: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30年代的南開


1937年7月28日,寧靜的氣氛在南開戛然而止:“敵故意摧殘我文化機關——南開大學已成灰燼”。

然而,被毀者爲南開之物質,而南開的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被日寇毀掠並化爲焦土的高等學府。南開大學在這之後被迫南遷,與北大、清華共同組成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瑪峯——西南聯大。

8年時間,2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元勳,174位院士。再完美的大學都會有缺陷,唯有已經消失在歷史中的西南聯大,永遠地成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巔峯。

南開、北大、清華,三校師生共同繼承了西南聯大的歷史和精神遺產。1946年,南開改爲國立。至此,凡是知道中國的,就一定會知道有一個南開

▎中華崛起,有我在

巍巍南開,滄桑百年。如果在這百年間,爲南開大學選取一個關鍵詞,當說是“爲國”。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今日之南開,依舊以“公能精神”自勉,用其強大的實力,爲國家而尋路,爲自強而探索。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何謂公?以天下爲己任,這裏走出了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培養了“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數學大師陳省身、物理學家吳大猷、“黃土之父”劉東生、劇作家曹禺等一大批傑出人才。百年來,這裏英傑輩出,始終以國家強盛爲己任。

何謂能?心懷家國,這裏匯聚的一批人,既有報國之宏願,又有報國之能力。

2018年,8位院士等海內外頂尖、領軍人才全職受聘高端人才崗位,33人次入選“萬人計劃”等國家級人才項目;曹雪濤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陳省身、葉嘉瑩入選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周其林榮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2018年,曹雪濤、陳永勝、饒子和團隊成果先後登上《細胞》《科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徐文濤參研世界首條柔性人造觸覺神經,相關論文在《科學》發表。

2018年,陳永勝主持完成的項目“光電轉化效率達12.7%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入選“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趙新團隊研發的“面向生物醫學工程的微操作機器人系統”入選“2018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

何謂新?與時俱進,與國偕行。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南開大學的理論經濟學、數學、化學、統計學、工商管理等5個學科被評爲A,A類以上學科共14個。

2018年,南開大學成立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人工智能學院;2019年初,南開大學新能源轉化存儲交叉科學中心、中外文明交叉科學中心分別舉行專家論證會;5月21日,南開—劍橋工作站在南開大學正式揭牌。

南開站在時代的風口,高瞻遠矚,造具有創新精神的建國之才。

何謂大學?大學初心,只在育人。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大學初心,只在育人

曾有一句俗語在民間流傳:入得南開,便可放心

每一年,當一些人走進南開,他們懷抱着對於知識和真理的渴求。

南開用每年花費100萬元的“百項工程”縱容他們的狂熱。這是一項專門爲了鼓勵本科生參加科研而設立的項目。自2002年啓動,17年來,南開園裏流行的一句“黑話”足以證明其參與度之廣——你“百項”了嗎

任何數字都無法描述出“百項工程”的全部成果。南開最看重的並不是種子開花,而是種子萌芽。也許有人成功,有人會失敗,南開只希望能夠陪伴每一位學生成長。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南開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每一年,當一些人走進南開,他們從未想過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南開用可以隨時預約的“名師面對面”保證了校長、院士對於普通學生來說也是觸手可及;用“寒暑假師生同行”讓學生得到與專業課老師朝夕相處的機會。他們身上浸潤的“允公允能”的南開精神漸漸滲入南開人的骨血,百年南開報國的渴望慢慢融入南開人的夢想。

南開潤物,細雨無聲。茶文化、中華詩畫、中國書法,南開的宿舍堪稱“人文雅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但南開的“墨香寢室”不僅硬件設施一流,且目之所及也盡是書法作品。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五虎路、“校長杯”、體質健康證,南開園裏的體育之火從百多年前張伯苓老校長的“奧運三問”起就生生不息,因爲“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

拿到了畢業證、學位證,還要拿到“體魄強健畢業生”證,纔是每一個南開畢業生的終極驕傲。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近代中華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貧、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過體育來根治。”因此,學校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在體德兼進,應“體”“育”並重。這樣的卓見,即便放在現在也毫不過時。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百年來,這裏學風始終堪稱一流,南開的課堂也永遠令人如沐春風。

這裏,有“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永遠笑眯眯的青年學者;有一個學期寫出10萬字教案,親自審閱100多位學生期中論文的可敬良師;還有大學裏最生動的思政課,不點名也無人缺席。

這裏還有“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葉嘉瑩。95載歲月如流,葉先生站在講臺上的時間就有75年,與南開結緣更有40年之久。在南開園裏聽葉先生吟詩,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葉嘉瑩先生

“蓮實有心應不死”,葉先生曾在講座中說:“我之所以90多歲還在講,因爲我覺得我既然認識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如果我不能夠傳輸給下一代,是我對不起年輕人,對不起古人,也對不起師長和老師。”

2018年,葉嘉瑩先生向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1857萬,用於設立嘉陵基金;2019年5月,葉先生再次將全部財產贈與南開,再度捐贈1711萬元。

“如果人有來生,我就還做一個教師。”

▎百年南開,薪火相傳

百年南開,薪火相傳。

今日的南開校園,既滿足了現代化的硬件需要,又保留了櫛風沐雨的傳統底色。

在古樸厚重的八里臺校區,有津城荷花最好處馬蹄湖,也有大中路上枝頭搖曳的天空。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馬蹄湖

這裏有打飯阿姨從不會手抖的食堂,也有承載了無數南開學子夢想的圖書館。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圖書館

這一百年,津河一日不停地從南開身旁緩緩流過,它見證了木齋圖書館被敵軍摧毀,直至今年,木齋館、秀山堂、思源堂,三座老建築在津南校區復建,與南開一起走進下一個百年。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歷史復建區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今年10月,南開大學將迎來百年校慶。南開曾有着一段沉痛,又輝煌的歷史,歷史的背後是南開人永遠清醒的聲音: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汲汲駸駸,月異日新,發煌我前途無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峯上,有這所大學的名字

南開,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南開,是一個嵌入南開人生命中的名字。

“我是愛南開的!”

(文中圖片及資料來源於南開大學官網、南開大學新聞網、南開大學微信公衆號)

↓↓↓更多精彩資訊,點擊瞭解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