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文化

節日名稱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爲端一,初二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正月建寅,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爲“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有的地方(北迴歸線一帶)還稱爲“天中節”(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裏最當中的一天)。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天醫節、浴蘭節、躲午節、屈原日、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詩人節、龍日節、糉子節、五黃節、解糉節、端禮節等。瞭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衆號:施工管理技術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歷史淵源

由來

端午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江浙地區吳越部族舉行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龍是古代吳越地區部落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爲“蒼龍七宿”。

考證

原始先民在端午節,以划龍舟敬神而自娛,舞龍燈祭拜而自樂,因而古代又稱端午節爲“龍日”。端午節標誌性食俗是喫糉子,糉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葉、竹殼、茭白葉等,稻米與竹主要產區在南方地區。每年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拋竹筒食物,划龍舟祭龍,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渡的遊戲,這便是端午習俗的由來。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民間習俗

民俗活動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扒龍舟(隱寓蒼龍)與食糉子(隱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着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端午習俗活動圍繞敬龍酬龍、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紙鳶、盪鞦韆、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糉子、採藥製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遊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朮、搶青、馬拉溜、掛鐘馗像、品花宴等等。

節慶食品諸如糉子、五黃、艾草糕、艾餈、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菖蒲酒、雄黃酒、午時茶等等。瞭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衆號:建設工程之家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掛艾草與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爲“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爲“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爲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南方視爲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爲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草、燻艾、菖蒲、藥水浴等習俗內涵是相通的。

端午浴

端午日洗浴(浴蘭),浴蘭湯,是西漢末禮學家戴德著作《大戴禮記》記載的古俗。但這裏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爲“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係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爲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應劭《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

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嶺南一帶的傳統習俗,因爲龍舟寓意吉祥,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爲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端午節期間下的雨水稱爲龍降水或端午水、龍舟水,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着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爲“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淨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爲“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節慶飲食

端午食糉

端午食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做“角黍”、“糉籺”、“筒糉”,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端午節喫糉,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糉籺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爲端午節慶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端午祝福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爲,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纔將屈原等歷史人物附着在節日上賦予祭祀或其它意義,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的對象是老年人。“端午節安康”,在文獻上無任何相關記載,於近年纔始流傳。很多古人詩文都講到歡喜快樂過端午,祝“端午節快樂”纔是傳統。

廣東

廣東過端午節歷史悠久,端午節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日。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船、食糉、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祈福、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藥水澡、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很有節味,節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地處亞熱帶的廣東爲適應這炎熱天氣及夏季時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採取各種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這些端午節文化,你不可不知

端午習俗豐富多彩,其文化意蘊深厚而多樣,而它的現代價值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只有全面理解它的文化意蘊的多樣性,才能更好保護端午節這一重要遺產,也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