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敬天愛人然後做茶。做茶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用心。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

越來越多的人

內心都十分嚮往田園生活

守一方田園

擁一碗茶香

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

……

不過大多數人

也僅僅只是想想而已……

但!

有一個人

不僅這麼想了

還這麼做了!

爲了心中的夢想

他放棄經營多年的包裝生意

來到諸暨的深山裏

潛心鑽研了整整十年

轉型成爲一位製茶大師

還讓一款百年“愛國茶”重放光彩!

他就是“越紅”工夫茶第三代傳人

——楊思班

以夢爲馬

包裝企業負責人轉型製茶師

要說楊思班和茶葉的結緣

還得從10年前說起

來自溫州的他

原本是一家包裝企業的負責人

因爲對茶葉有着濃厚的興趣

2009年,楊思班來到斯宅

承包了一片茶山

種茶製茶 怡然自得

一開始楊思班只做綠茶

後來聽聞這裏曾是

“越紅工夫茶”的主產區

而曾經的一位

製茶名師——斯根坤還健在

就決定登門拜訪

斯根坤

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批製茶先進工作者

他的爺爺斯松賢早在1917年

就與族人合股開創永義茶棧

通過上海口岸出口少量紅茶

而“越紅工夫茶”簡稱“越紅”

是中國十大紅茶之一

因產於古越紹興地區而得名

建國初期“越紅工夫茶”大量出口

爲國家換取急需的物資

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又被稱爲“愛國茶”

由於地處深山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闖蕩

這門老手藝逐漸失傳……

得知楊思班是來了解“越紅工夫茶”的

斯根坤非常激動

拿出當年製茶時穿過的衣服

用過的器具

跟楊思班暢聊了很長時間

楊思班被老人的匠心深深打動

當即決定拜斯老爲師

學習並傳承這門古老的技藝

潛心鑽研

古法技藝後繼有人

傳統的“越紅工夫茶”

分“萎凋 揉捻 發酵 乾燥”四道工序

每一道都要靠手藝人憑經驗去感悟去判斷

在學習的過程中

斯根坤老人告訴楊思班

茶字就是一個人在草木之間

要敬天愛人然後做茶

做茶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用心

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出真正的好茶

經過幾年的鑽研與創新

楊思班終於掌握了這門技藝

並在2013年與師父重組

現代化茶企——越江茶業

2016年3月

楊思班打算爲“越紅工夫茶”製作工藝

申報諸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然而這時他卻被告知

“越紅”商標已被紹興一家茶企註冊

只要“越紅”商標存在一天

“越紅工夫”就不能申請非遺

無奈之下楊思班不得不通過法律途徑

來解決對“越紅”商標的爭議

經過不懈努力

最終“越紅”這個商標被成功撤銷

永久成爲紹興地區紅茶的通用名稱

而“越紅工夫茶”製作工藝

隨之被列入諸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越江茶葉公司被定名爲

“越紅工夫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基地

用心傳承

百年茶道重放光彩

爲了更好地傳承越紅的歷史和文化

楊思班還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建一個和茶有關的非遺展示館

通過走村入戶,軟磨硬泡

一件件刻印着歲月年輪的珍貴文物

被楊思班一一收入囊中

看着這一臺臺老舊的製茶機械

一件件古董茶具

一份份發黃的紙質文件

楊思班坐不住了

一個更加宏大的目標在他心中產生

他要建一個博物館!

2017年11月21日

投資1千多萬,佔地1300平方米的

越紅博物館正式開館

上海、杭州、蘇州等地

越來越多的茶文化愛好者

千里迢迢前來參觀

並體驗製茶的樂趣

開發出來的一系列茶葉新品

也屢屢在國內國際茶葉博覽會錦標賽上獲獎

有一種茶

歷經百年滄桑

起起落落 搖曳生姿

有一個人

因爲茶

遠離故土 拜師學藝

申請非遺 建博物館

這茶這人

交織出如火的青春

演繹着新的傳奇

大道至簡 匠心獨具

讓我們一起爲那些

堅定執着的匠人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