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下金融機構挺進基金的轉型考量

王 勇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及財子新規發佈以來,商業銀行爭相進軍私募基金,“券商系”也再度吹響進軍公募基金的“集結號”,其中緣由耐人尋味。筆者認爲,這或是新年金融機構適應資管新規要求所推進的轉型升級和業務創新選擇。

隨着三個資管類新規的漸次實施,2018年五大行顯著加快了進軍私募基金的步伐。2018年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五大行的市場化債轉股實施機構報告期內合計淨賺7.23億元。最主要的是,監管層在政策方面積極推動商業銀行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從實踐情況看,第一,商業銀行獲批私募牌照後,可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向合格投資者發行私募基金,這有利於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使商業銀行向輕資本轉型,這可謂商業銀行大資管業務的又一突破。第二,推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更多參與市場化債轉股,這會使更多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通過私募股權基金來開展債轉股業務,從而促進私募市場進一步擴大。第三,可以解決銀行“債轉股”此前無法參與企業管理的掣肘。且由於資產管理業務是資產管理人的表外業務,不耗用資本,所以規模可以做大。第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望與銀行實施機構、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合作,發揮自身股權投資特長,在市場化債轉股進程中迅速成長,同時推動市場化債轉股的落地實施,提升債轉股效率。第五,銀行建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憑藉銀行資金充裕的優勢,出資購買股權實現債轉股,這其實就是切斷債務風險傳遞的鏈條,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當然,對商業銀行而言,債轉股落地難點之一是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衝擊較大,資本補充壓力加大,銀行缺乏動力做這件事情。所以,纔有了上述商業銀行通過實施機構發起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令商業銀行欣喜的是,央行上週發佈公告稱,爲提高銀行永續債(含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流動性,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央行決定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BS),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從央行換入央行票據。同時,將主體評級不低於AA級的銀行永續債納入央行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常備借貸便利(SLF)和再貸款的合格擔保品範圍。隨後,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爲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充實資本,優化資本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抵禦能力,豐富保險資金配置,銀保監會將允許保險機構投資符合條件的銀行二級資本債券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

與商業銀行爭相進軍私募基金相對應,“券商系”則把目光瞄準了公募基金。比如天風證券近日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請,相關材料已上報證監會;華林證券也在申請公募基金牌照。近年來,券商及資管子公司重點關注業務之一就是公募基金業務。據悉,目前已有13家券商及資管子公司擁有公募牌照。可以說,券商進軍公募業,與券商資管發展遇到一定困難有關。在資管新規等政策出臺後,部分業務被重新劃分,這讓券商產生了尋求新通道承接資管業務的需求。而獲得公募牌照,無疑將帶來主動管理的優勢。在稅收上,增值稅等稅種也令公募更具優勢。目前不少機構在建設“泛金控大平臺”,希望能既有銀行、保險機構,也有券商、基金等平臺,以求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複建設,進而達到1+1>2的效果。更何況,在各平臺下人才可以交流,取長補短、發揮彼此優勢。最主要的是,券商申請公募牌照,符合當前政策要求。

根據證監會去年11月發佈《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下稱《指引》),存量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應當在2020年12月31日前對標公募基金進行管理,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將大集合產品轉爲公募基金;同時,《指引》還鼓勵未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通過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爲其控股、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並變更註冊爲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範工作。據瞭解,在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進入實質性階段後,沒有公募牌照券商事實上已經很難做增量了;由於公募基金在資管行業中起步早、規範程度較高,因此,多家沒有公募牌照的券商都將申請計劃提上了日程。通常,券商佈局公募基金業務有三大途徑:先出資設立公募基金公司,成立資產管理子公司,然後由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再由券商直接申請公募基金資格。這三種方式申請難度各異,在風險隔離、業務整合方面也有區別。比如出資參股在申請流程優勢明顯,而通過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牌照,能更徹底地隔離風險。此外,由券商直接申請公募基金資格,則更有利於券商的業務整合,較好協同公募牌照和券商母公司的資源,如IT、風控、研究所、銷售團隊等。當然,由於各家券商優勢不同,訴求也不同,因此在申請方式上差異較大。究竟選擇何種途徑入局,券商還需依據自身情況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