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视剧往往都由好的小说改编而来。古龙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所写的武侠小说,大约有73部,拍成电视剧的其实不少,也不能说反响一般。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古龙(1938-1985),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生于香港。1950年后定居在台

至少,他的《绝代双骄》、《泪痕剑》、《大旗英雄传》、《陆小凤传奇》、《萧十一郎》、《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等等数部,都是比较经典的了。

万梓良的陆小凤,郑少秋的楚留香,梁朝伟的绝代双骄,潘志文的天涯明月刀,古天乐的圆月弯刀,吴岱融的边城浪子,大家围炉相聚,偶一谈及,画面感即便有些模糊,但印象还是深的吧。

所谓新武侠小说三大宗师,我自己觉得在影视改编上,相较之下,最不见效果的,是梁羽生,而不是古龙。但是,平实地讲,古龙的小说改编之路,主要大放异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香港时期,后来基本转入低迷。当年万人空巷,怃然昙花一现。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郑少秋时期的楚留香

而且,若拿去和金庸度短衡长,确实又是比较失败的。金庸才是小说电视剧化运作的奇迹,古龙这点成绩,要去跟金大拿争奇斗艳,只能说马马虎虎。更要点名的是,他的电视剧改编,上述那些较为成功的,其实也几乎没有一部是尊重原著的。

是以,有种声音认为,金庸的适合拍电视剧,古龙的则更适合拍电影。这里面的原因,若辩称只是因为古龙命短1985年就去世,无“暇”顾及,恐怕也是说不过去的吧。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这里面,最核心的缘由,老生常谈,我以为是古龙作品的性质决定的:比较适合窝沙发中安静看原著,然后慢慢体会揣摩。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俱往矣的新武侠三大佬

电视剧,和书面文字呈现不同,是要画面和情节作核心铺展的。更何况,武侠电视剧,最吸睛的操作,是打怪升级,是土鸡变凤凰,是屌丝逆袭,是江湖傻小哥混成了武林大佬,是底层穷小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问题在于,这类什么秘籍流、吃药流、抗战流的俗套,古龙统统罢免。什么掉山崖得绝世武功,什么吃神物就无敌天下,古龙不care;连行侠仗义、热血澎湃、家国情怀的武侠标准套裤,他都是丢在一旁的。

甚至,高手过招,都是无招胜有招,嗖的一下,完活!他的小说,所有人事,如樱花一般瞬息绽放又转眼凋谢,浪漫而华丽,孤独而凄美,意犹未尽,已成绝响,留下读者一脸懵逼,带着一脑凄然。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一句话,古龙文如其人,太拽比,不按常理出牌。他的东西,重的是意境,是氛围,是唯美。故事情节、打斗场面,要么就不出手,要么一出手就是一刀斩,刻画的都很美;人物也都是些变态式的怪人,有的荒诞不羁,有的冷酷无厘头,反正莫名其妙,让人感觉像一帧冷笑话,只需一笑而过:

两个人往大漠里这么一戳,抱着剑半天不说话。等到夕阳西下。 甲:你来了 乙:我来了 甲:你不该来的 乙:我还是来了 死寂,风一般的死寂,良久。

他的风格路数,大体就是如此,这怎么拍嘛!当“案头文学”意淫爽歪歪,可要真的搞成电视画面呈现,编剧只怕都会焦虑成便秘,根本没法愉快玩耍。像金庸武侠,就很少搞这些场景铺垫,不太讲究什么意境,一般上来就打,打得花里胡哨,大家喜闻乐见。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金庸《天龙八部》

为什么会如此?揣想其缘故,显然不仅仅只是说,古龙个性最狂放、文笔最奇异而已。新武侠三大宗师之中,古龙实际成名最晚,资历也最浅,有金庸、梁羽生两大佬珠玉在前,要冒头也好,说是较量也好,人之常情,他势必有焦虑感,需要标新立异,需要突围。

这就更导致其文风、故事、情节,那种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格调最明显。而这些反传统武侠套路的写作,使他在最大化赢取年轻读者、当代读者欢迎的同时,其实不自觉地,也更加远离了被电视改编的可能性。

本来,我们都知道,武侠面众的核心,是塑造江湖世界,是贯穿侠义恩仇,是通俗的,是大众的,是讲故事的,是说传奇的,是谈武功的,是颂英雄的,是有历史感的,是有现实投射的,这样的武侠才是最常规的,最保险的,也最适合做影视改编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古龙偏偏反其道而行,是以可以在文字经营上别具匠心,但真弄成拖沓的电视剧,这种毫无历史背景、情节时常断连、人物天马行空、注重内心活动、讲究氛围调适的武侠电视,不仅改编会很费劲,也让古龙小说的精髓大半流失,更会让观众看了也莫名其妙。

由此,可以说,相比之下,古龙小说,本身就是比较小众的。多数男观众觉得不够爽,女人对打打斗斗感到无聊,年纪大点的又嫌弃他不够厚重,是众口难调。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还有,就是古龙作品,是一种架空式的纯武侠境界。历史感极其不足,按现在的说法,可说是仙侠剧,搞成武侠连续剧,有点不伦不类,让人为难。金庸大气,古龙细腻,很大缘由,也藏在这里。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我们都会知道,武侠电视剧,要挂靠历史,能轻松太多,讨巧太多。古龙的天马行空,因为历史感的缺失,也就断了现实感的投射、真实的印记、背景的框架,“江湖”只有其“神”而无其“形”,结果说奇幻不是,说历史剧不是,说武侠剧又没啥传奇打斗,尽都是些男男女女莫名其妙的爱来爱去,甚至还没啥情节铺垫:

一年后,有一个人走出了大漠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也没有人知道,是谁走出了大漠 ……

诸如此类,太多这样的故事框架设置,它是掐断时代与现实的,说唐可以,说是晚清又何妨,更没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弄成书面文学很美观,读起来也很爽很酷毙,可整成画面,串成几十集的电视剧,无头无尾无背景,真的让导演很熬心呀。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而像金庸和梁羽生这两大咖,最大的长处就是将武侠写得真实可感,构建江湖大环境,甚至直接和历史挂钩,搞到最后一定都会升往民族大义的顺车道。比如,金庸作品,《射雕英雄传》放在宋元之交,讲宋、元、金几方力量的博弈;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诸作,更都是直接和中国历史攀附的。

都很硬汉,都很士大夫情怀,家国天下,儿女情长,观众看的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改编起来,也就成了武侠传奇点缀的历史剧,足以大获成功,屡编不止。而古龙简直就是武侠小说界的古龙.邦威,不走寻常路的,不大理会这些。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改编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的影视剧

现实很无奈的人,才会喜欢虚构的所谓江湖。武侠小说,本就是成人的童话,多数观众看它,是要寻娱乐,寻欣慰,寻投射,寻快感。古龙偏偏拽比,偏偏吝啬,这些都不给导演和观众,只送你惆怅、感伤,还有让人措手无策的空空荡荡。

独爱古龙者,也多是在爱那感觉。是以导演徐克,才华绝顶,脑洞奇佳,也是最爱弄武侠改编的了,什么还珠楼主,什么金庸,什么梁羽生,都反复不厌其烦改编,唯独古龙的东西,他直接罢手。看他访谈所说,不是不喜欢,也不是陌生,而是不敢。

以他阅读之多之熟,以他才情之好,以他改编能力之强,都是噤不敢受的,何况其他庸才?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以上所说这些条件, 古龙有么,不说没有,至少也是极弱势的吧。再加推论,不仅如此,他的作品,时间、人物、情节其实都是缺失的、是支离破碎的,是混乱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他的作品,什么《小李飞刀》、《浣花洗剑录》之类,酒、男女、友情这三者才是核心,什么情节、什么打斗、什么武侠,基本都是陪衬——温瑞安《逆水寒序》也说了,古龙对武学没有研究,招式打斗只能避重就轻。

甚至说,到了极致,他干脆完全消解了历史和现实,故事与人物纯属虚构,思维异常跳跃,根本不理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一切落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境地:

两个人一前一后,慢慢地走着,越走越慢。天地间忽然已经没有别的声音,只剩下他们的脚步声。 远方有星升起,冷月不再寂寞。

人呢,情节呢,都没有,纯粹写意,笔叉漫天,湮头没未,宛然禅师在拈花微笑,道断言语。连武功本身,他都很少实写。比如,小李飞刀,向称例不虚发,他的刀永远在他应该在的地方,见过小李飞刀的都是死人,搞拍摄的,吃上一吨补脑营养品,只怕都没法用影像拍出来。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古龙要讲的,不是什么侠之大者,而是真实江湖,是快意人生,是寻欢作乐!一切都舍了常规,一切都不确定。比如,他小说里的高手,几乎从不讲啥身世,不去说什么师承,一上来就是开挂无敌的存在,连侠义往往都是假的,江别鹤、龙啸云、老实和尚,诸如此类。

比如,金庸和梁羽生,替天行道,正义凛然,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可古龙不是,一切都是灰色地带,非黑即白是没有的,坏人都是自各做坏人做腻了,然后退隐江湖。他完全不介意惯常的武侠伦理,乃至世俗伦理,简直就“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形识”,不说句牛逼,你都惶然。

我们作为观众,对郭靖、杨过生活在宋末,张无忌生活在元时,陈家洛生活在满清,都耳目能详,但是有几人知道李寻欢、楚留香、谢晓峰、陆小凤、萧十一郎是哪朝哪地的人呢? 这样的小说,一切天马行空,任情任性,甚至要找到符合的演员都难,比如上官飞燕,任何女人来演,都容易演成狗屎。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可以说,没有一个演员,可以真正演出古龙小说江湖人物的精髓!更可以说,古龙笔下,那种孤冷与残酷的江湖世界,也是娱乐至死时代,多数观众所接受不了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古龙会这般操作,客观上是因他的现代派的文学理念,还有与为人的洒脱个性有关,但主观上,得坦白说,也是和他才情所限相关的。

梁羽生、金庸这两位,出生早,世家子弟,家学渊源,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学养的。金庸不说了,海宁查家,数百年诗书名门,自身所期就是要做一名史学家;梁羽生呢,毕业于岭南大学,曾师从太平天国史研究大家简又文,不消吹嘘,史学功底是极好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古龙呢,是淡江英专(淡江大学前身)背景,只是在那的夜校部读过一年书,既无金庸之家学渊源,也乏梁羽生的际遇,西方文学读的多,对中国史的谙熟程度基本上和我等常人无异。是以他肯定无法和梁、金二人那般熟练地驾驭历史材料,游刃有余地在中国历史中撷取素材进行创作。

加上他一生落魄潦倒,根本无法安心创作,除了有几部写的真不错,其余都不免有混稿费之嫌,像中后期的作品,似乎从未超过十六个字,除开《流星.蝴蝶.剑》和《楚留香》,剩下的越看多了越烦,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原因在哪,其秘诀在以行算稿费而已。既然都混了,质量肯定下来。古龙的书,后期甚至都开始投机,说白了就是为了剧本而写。梁宏达还在电视上爆料说,古龙嗜酒如命,出名后更疏于写作,有不少还是他创作室员工给捉刀代笔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这一点,他肯定不如金、梁,这二位爷几乎都精打细磨,是不是都是经典不说,至少都是认真的,是更完整的结构,自然也更容易改编成影视剧,而古龙能拿去改编的,也翻来覆去只能取《小李飞刀》、《绝代双骄》等寥寥数部,尽管他一共写了70多部,论数是最浩繁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古龙的这种学问路数、教育背景、生身经历等,实际也导致他的作品,不仅历史感不足,逻辑性不强,也是世俗气不够,很哲学,很酷炫,很装逼,可也是比较难以接地气的。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他那些哲思性的表述,诗化的语言,虚化的框架,人物呢,情节呢,环境呢,几乎什么都没有,连制造情绪和氛围都比故事重要。他关心的是,是红粉佳人,是刀光剑影,是鲜衣怒马,是葡萄美酒,是刀光剑影,是英雄血泪,是伎女的曲,是舞者的腰,是剑客的风,是文人的笔,是英雄的斗志,是颓废的嚎叫,是和烟花比寂寞之感,一片意识流式的白日放歌,与颠倒梦想。

“你来了?”。“ 我来了!”“ 你不该来的”。“ 我不该来?”“ 你应该知道,你来的结果就是死!”“我知道”“可你还是来了........”

他的小说,连对白,都是一种迷之尴尬——这些遍布全书的内心戏,不是梁家辉那种影帝级别的都要疯掉。甚至,大体只能说,喜欢古龙小说的读者,也差不多都是一群有故事的人。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这等架构,早期邵氏公司拿去弄电影,可以大受欢迎。人性、悬疑、追求的元素,天然地较适合那种高快节奏的画面呈现。可是,一旦编成拖沓、慢热、磨蹭的电视剧,真是勉为其难呀。由电视剧改编的失败,去反观,连他的文笔,其实也是富有争议的:单字为词、单词为句、单句为段,爱的人爱的欲仙欲死,挑剔的读者会觉得纯口水,纯装逼。

可以说,古龙的创作生涯,自1960年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发表开始,迄于1984 年的《猎鹰·赌局》封刀,一以贯之都是如此做法。这种文风和取向,风格非常西化,写意飘渺,怪诞、象征、隐喻都成为文体要素,有着最大化的文艺范和西洋格调,最不符合世俗,与最通俗化的影视剧观众,必然也是有距离的吧。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不过,我想,是不是改编成电视剧,或者成功与否,对于古龙这位当事人来说,都不再重要了。逝者已矣,再多的名利、再多的热闹,都和他无关了。他临死前,感慨一生,说,“我靠一只笔,得到了一切,连不该有的,我都有了,那就是寂寞”。是何其苍凉,又何等忧伤。

大侠们都已仙逝,江湖已死。古龙以后,世间更不可能再有古龙第二。只是,还留有点烬余欣喜的是,他毕竟是作家,是以文字超生越死之人。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他永远都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古龙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都比较一般?

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古龙就已经就先死了。可是,也不妨碍我今天会在炎炎烈日下,搜索前忆,江湖寻梦,费上数千字言念及他。“天涯远不远,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午后,几句闲谈

相关文章